:::
符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符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ú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ú |
解釋:
[名] 1.古代用為憑信的器物,刻字在竹、木、金、玉、銅之上,剖為兩半,各執其一,相合以為徵信。如:「虎符」。《史記.卷八.高祖紀》:「乃論功,與諸列侯剖符行封。」 2.文件、憑證。北齊.顏之推《冤魂志.徐鐵臼》:「我母訴怨於天,今得天曹符,來取鐵杵。」 3.祥瑞的徵兆。《後漢書.卷四.孝和帝等紀.贊曰》:「抑沒祥符,登顯時德。」 4.標記、記號。如:「音符」、「符號」。 5.一種道士用來避邪、驅使鬼神的神祕文字。如:「符咒」。《抱朴子.內篇.登陟》:「帶昇山符,出門作周身三五法。」 6.姓。如唐代有符令奇。 [動] 相合、吻合。如:「符合」、「名實相符」。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hû |
解釋:
|
|
同義詞: | 符仔 |
音讀: | Hû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符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