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管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uǎn |
解釋:
1. 中空的圓柱形物體。
2. 主持、掌理。
3. 擔任、負責。
4. 負責供給。
5. 約束、教導。
6. 理會、顧慮。
7. 干、相關。
8. 將、把,與「叫」合用。
9. 樂器名:(1) 簧管樂器。古稱為「篳篥」。以木製成,開八孔(前七後一),管口插有蘆製的哨子。 △管子 ◎ (2) 泛稱西洋的管樂器。 10. 姓。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guǎn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英文: | tube |
日期: | 2003年6月 |
出處: |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
名詞解釋: 各種電子管的通稱;如真空管。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英文: | Zurna |
作者: | 高麗娟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名詞解釋: 樂器名。土耳其民俗樂器,似雙簧管(oboe)的吹奏樂器之一 ,常於土耳其的行軍式及各式民俗舞蹈中演奏。 |
|
參照: 《The JVC Video Anthologyof World Music and Danc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kńg
|
解釋:
|
|
音讀: |
kńg
|
解釋:
|
|
同義詞: | 管仔 |
音讀: |
kńg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國樂嗩吶類: 古代稱為篳篥,原為古代龜茲樂器。最早在西漢時期流行在新疆庫車一帶後來在隋唐的九部樂、十部樂中是主要的演奏樂器,因此也被稱為「頭管」。篳篥聲音極有穿透力,演奏技法與嗩吶相同有吐音、打音、顫音、溜音、鼓音、花舌音、滑音、泛音等,加上音色嘹喨濃烈所以特別適合演奏帶有悲情、蕭瑟、淒涼哀怨的樂曲。目前管的種類有單管、雙管兩種。前者又分大、中、小三種。 客家吹管: 即「烏嘟孔」與嗩吶同屬雙簧的吹管樂器,在南北朝時期稱為「篳篥」,在民間管有分大小之分,而且還有單管與雙管的區別,近代經過許多改良,還加了按鍵以擴充音域。目前客家八音使用的管其開孔前七後一與嗩吶相同,製作材料分竹與木製兩種,竹製的管與嗩吶一樣,管口有一個銅管,再加哨子。木製的管則直接接哨子吹。演奏時聲音較小,音色帶有沙啞在八音中屬於伴奏樂器。 祭孔及雅樂竹匏土類: 管是截取一節之竹,使其中空,上裝上葦哨作為吹奏。在宋代時曾列為燕樂之眾樂之首,又稱頭管。今制用木管,上開九孔,前七後二,管上插一蘆哨為吹口,略小於嗩吶用哨。相關資料請參考國樂之「管子」。 |
|
資料來源: |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