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致 - 教育百科
ˋ
播放
ˋ
部 + 3 畫 = 9 zhì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給與。如:「致送」、「致贈」。
  2. 招引。如:「招致」、「致禍」。
  3. 旨趣、情況。如:「情致」、「興致」、「景致」。
  4. 竭盡、盡力。如:「致力」。
  5. 傳達、表示。如:「致敬」、「致賀」、「致謝」、「致意」。
  6. 獲得。如:「致富」。
  7. 使得。如:「導致」、「以致」。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致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1. 給與。
    【例】致贈、致函、致電
  2. 表示。
    【例】致意、致敬、致謝
  3. 獲得。
    【例】致富、致勝、羅致
  4. 使得。
    【例】導致、以致
  5. 推極、窮究。
    【例】格物致知。(《禮記.大學》)
  6. 竭盡。
    【例】致力、專心致志
  7. 情趣、意態。
    【例】興致、雅致、情致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解釋:
[動]
1.給予。《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魯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則吾猶可以止。」《晉書.卷四三.山濤傳》:「今致錢二十萬、穀二百斛。」
2.達到。《莊子.外物》:「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
3.傳達、表示。《詩經.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賚孝孫。」《三國志.卷二四.魏書.崔林傳》:「仗節統事,州郡莫不奉牋致敬。」
4.招引、延攬。《易經.需卦.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漢書.卷三九.蕭何傳》:「臣願大王王漢中,養其民以致賢人。」
5.歸還、退回。《公羊傳.宣公元年》:「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6.盡心、盡力。《論語.子張》:「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7.推極、窮究。《禮記.大學》:「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名]
1.旨趣、意態。《魏書.卷九三.恩倖傳.茹皓傳》:「樹草栽木,頗有野致。」
2.事物的道理。《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所以存亡殊致,始終不同。」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罹患疾病。
    例如:致著重病 tì-tio̍h tāng-pēnn(染上重病)。
  2. [動] 以致於、導致。
    例如:是啥原因致使代誌到這款地步?Sī siánn guân-in tì-sú tāi-tsì kàu tsit khuán tē-pōo? (是什麼原因致使事情到這個地步?)
  3. [動] 盡心、專心。
    例如:致心 tì-sim(專心致志)。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