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之有物 - 教育百科
詞條名稱:言之有物
ㄧㄢˊ ㄓ ㄧㄡˇ ㄨˋ
yán zhī yǒu wù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án zhī yǒu w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言之有物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án zhī yǒu w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言之有物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án zhī yǒu wù |
釋義:
指言論或文章有根據、有內容。語本《易經.家人卦.象》。△「言之無物」 |
|
典源: 《易經.家人卦.象》〈象〉1>曰:風自火出2>,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注解〕
(1) 〈象〉:易經十翼之一,是解釋爻象的文辭。相傳為孔子所作。亦稱為「象辭」、「象傳」。
(2) 風自火出:〈家人〉的卦象,離下巽上;風指巽,火指離,火燒則空氣上升形成對流,產生風,如同家之本,由人而出。
|
|
典故說明: 「言之有物」原作「言有物」,指言語有內容,不說空泛無益的話。《易經》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易經》的內容充滿神祕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宙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辟的見解。〈家人〉是《易經》的第三十七卦,指一家之人,卦形為火下風上(),取風由火出,人人各守其職之義。象辭的解說為:「風由火而生出,是〈家人〉這一卦的象徵。因此君子講話的內容必定實在,不會說空泛無益的話,做事也能持續不斷,不會半途而廢。」後來「言之有物」這句成話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言論或文章有根據、有內容。
|
|
書證:
|
|
辭典附錄:
修訂本參考資料:言論或文章有根據、有內容。孽海花˙第二十回:惟首兩句籠罩全篇,末句總結大意,不必言之有物。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成語典_言之有物 |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