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議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議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ì |
解釋:
[動] 1.討論、商量。如:「協議」、「商議」。《書經.周官》:「學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 2.評論是非。如:「議論」。《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唐.張說〈開元正歷握乾符頌〉:「斗水不能評巨壑之量,隙光未足議大明之體。」 3.指責。《韓非子.內儲說上》:「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議臣者過於三人,願王察之。」 4.選擇、斟酌。《儀禮.有司》:「乃議侑于賓以異姓,宗人戒侑,侑出俟于廟門之外。」漢.鄭玄.注:「議,猶擇也。」《國語.周語中》:「故聖人之施舍也議之,其喜怒取與亦議之。」 [名] 1.言論。如:「博采眾議」。《呂氏春秋.孟秋紀.懷寵》:「凡君子之說也,非苟辨也,士之議也,非苟語也。」 2.文體名。用以論說事理、陳述作者意見的文章。如:「奏議」、「駁議」。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議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gī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議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