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跛 - 教育百科
跛 |
|
- 部首 足
- 部首外筆畫 5畫
- 總筆畫 12畫
- 漢語拼音 bìbǒ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腳有殘疾,走路時身體歪歪斜斜,不能平衡。如:「跛腳」、「跛子」。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ǒ |
解釋:
[形] 腳有殘疾,走起來身體歪歪斜斜,不能平衡。如:「跛腳」。《穀梁傳.成公十年》:「衛孫良夫跛。」《太平廣記.卷一二七.盧叔敏》引《逸史》:「驅跛牛者,乃殺盧生賊也。」宋.梅堯臣〈田家語〉詩:「盲跛不能耕,死亡在遲速。」 [名] 腳有殘疾的人。《北史.卷三.魏本紀.高祖孝文帝》:「路見眇跛,停駕親問,賜衣食,復終身。」明.吳寛〈榆〉詩:「古人無棄物,守圃常用跛。」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bì |
解釋:
[副] 歪斜、偏倚。《禮記.曲禮上》:「遊毋倨,立毋跛。」唐.孔穎達.正義:「跛,偏也,謂挈舉一足,一足蹋也。立宜如齊,雙足並立不得偏也。」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pái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跛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ㄅㄛˇ 足有殘疾,致行走時身體歪斜,無以平衡。如:「跛腳」、「跛子」。《說文解字.足部》:「跛,行不正也。」《穀梁傳.成公十年》:「衛孫良夫跛。」《荀子.修身》:「故蹞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 ㈡ㄅㄧˋ 歪斜、偏倚。《禮記.曲禮上》:「遊毋倨,立毋跛。」唐.孔穎達.正義:「跛,偏也,謂挈舉一足,一足蹋也。立宜如齊,雙足並立不得偏也。」宋.王安石〈上田正言書〉:「介然立朝,無所跛倚。」 |
|
注音: | ㈠ㄅㄛˇ ㈡ㄅㄧ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跛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