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名稱:運動
ㄩㄣˋ ㄉㄨㄥˋ
yùn dòng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ùn dòng |
解釋:
1. 物體處於非靜止的狀態或改變位置的現象。
2. 活動筋骨,使血脈暢通,以增進身體健康。
3. 在社會群眾間,向大家公開宣揚某種思想、見解的群體。
4. 遊說他人或四處奔走以求達到某種目的。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相反詞: | 【反】1.靜止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一]yùn dòng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二]yùn do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英文: | Motion |
作者: | 洪得明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名詞解釋: 力學名詞。運動是對人體或物體作用不同大小的力量,使其隨著時間的進行而在空間產生位置的變化。運動包含平移(線運動)和角運動(旋轉)兩種基本型態。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英文: | Motion |
作者: | 方永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名詞解釋: 哲學中的運動(motion)有兩個意義:(1)廣義指一切形式的變動(change),包括質、量、位置、形狀與潛能等;(2)狹義的運動則指「移動」(movement),指物體間相關空間位置的改變或是改變空間位置的過程。 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底斯(Parmenides, 540~470 B.C.)與芝諾(Zeno, 340~265 B.C.)都反對運動的可能性,但德謨克里特斯(Democritus, 460~370 B.C.)則以為運動是原子(atom)的內在特性。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將宇宙中的一切運動都視為依存於靈魂世界的自我推動力量。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則把空間的移動當作運動的三種類型之一,使得運動具有物理學上的意義。近代大科學家牛頓(I. Newton, 1642~1727)更一舉提出了運動三大定律,成為當代物理學研究的礎石。 基本上,在當代學說中,運動包含兩種性質:一為連續性,一物體從其一點移動至另一點,是一種連續的過程系列;二為相對性,一物體的運動相對於另個物體。如日常生活中所見的種種運動,均是相對於地表而言。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屬性: | 名 動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對應華語: | 運動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客家語辭典_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音讀: |
ūn-tōng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運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