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基本資料
部首: | 雨 |
筆畫: | 17 |
部首外筆畫: | 9 |
注音: | ㄕㄨㄤ |
解釋: (1)接近地面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白色結晶顆粒。如:「秋霜」、「白露為霜」、「雪上加霜」。 (2)白色如霜的物品。如:「面霜」、「杏仁霜」。 (3)白色的。如:「霜白」、「霜鬢」。 (4)風霜:比喻艱辛的困境。如:「歷盡風霜」。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基本資料
部首: | 雨 |
部首外筆畫: | 9 |
總筆畫: | 17 |
注音: |
|
解釋:
1. 接近地面的水蒸氣,遇冷而凝結成的白色結晶細微顆粒。
2. 白色如霜的粉末或膏脂。
3. 灰白色的。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基本資料
部首: | 雨 |
部首外筆畫: | 9 |
總筆畫: | 17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uā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Frost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任何一樣物體,若其溫度降至冰點以下,則該物體表面之空氣中的水汽即會冷凝形成冰晶,這種冰晶即稱為霜。 在晴朗的夜晚,地球表面因輻射作用而散熱迅速,地表因而冷卻,導致近地面的空氣亦降溫,這時空氣的相對濕度即增加。若相對濕度達到飽和,且其溫度降至冰點以下,則植物與建築物等物體表面即形成霜。若植物還在生長季節當中,遇到霜就會造成重大災害,這時的霜又稱為殺霜(killing frost)。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基本資料
部首: | 雨 |
音讀: |
sng
|
解釋:
|
|
音讀: |
song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