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露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露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òu |
解釋:
1. 顯現。
2. 洩漏。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l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詞典重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二]lòu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一]lù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Dew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非常靠近地面的空氣,在夜間地面長波輻射非常強的情形下,因為降溫迅速,因而達到水汽飽和,產生地面和地表物件的水汽凝結為水珠,此水珠即為露。 露大多形成於溫暖季節之深夜至清晨時刻,尤其在晴朗無風及地面潮溼的夜間最利形成露。在多雨氣候區中,露並不太重要;但在乾燥氣候區中,露則是植物生長的重要水資源。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lōo
|
解釋:
|
|
音讀: |
lōo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閩南語辭典_露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