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頭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óu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ou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óu |
解釋:
[名] 1.人或動物脖子以上的部分。如:「人頭」、「牛頭」。 2.頭髮或髮式。如:「剪頭」、「剃頭」、「平頭」、「三分頭」。 3.首領。如:「他喜歡做頭。」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或被分割隊伍,隸屬諸頭。」 4.頂端或末稍。如:「山頭」、「將那竹子頭削尖。」 5.事情的端始或結束點。如:「你先提個頭吧!」、「衝過頭了!」、「從頭開始」、「善惡到頭終有報」。 6.物體殘餘的部分。如:「請把那塊布頭兒拿來看看!」 7.賭博或交易中所抽取的錢財。如:「抽頭」。《水滸傳》第三八回:「小張乙道:『討頭的,拾錢的,和那把門的,都被他打倒在裡面。』」 8.人的代稱。如:「蒼頭」、「老實頭」、「冤大頭」。 9.量詞:(1)計算牛、驢、騾、羊、豬等牲畜或似頭之物的單位。如:「一頭牛」、「三頭羊」、「兩頭蒜」。(2)計算事情的單位。如:「一頭好親事」。《水滸傳》第四五回:「只要證盟懺疏,也是了當一頭事。」 10.方位:(1)表示上、中等方位。如:「街頭行人多」、「夜頭風起覺神來。」(2)表示邊、前等方位。如:「潯陽江頭」。唐.杜甫〈兵車行〉:「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宋.歐陽修〈田家〉詩:「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 [形] 1.最前的。如:「頭獎」、「頭功」、「頭幾排」。 2.在先的。如:「頭兩天」、「頭幾年」。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ou |
解釋:
[綴] 詞尾:(1)接名詞。如:「罐頭」、「拳頭」、「舌頭」。(2)接動詞。如:「念頭」、「說頭」。(3)接形容詞。如:「甜頭」、「準頭」。(4)接方位詞。如:「後頭」、「上頭」、「外頭」。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u T´ou |
作者: | 劉鳳學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蹈服飾。即包頭之軟巾,又稱「 」。 頭有四帶;二條帶繫於腦後垂之,另二帶反繫頭上,其中一作折帶,反繫頭上,使令曲折附於頭上。故亦稱「四腳」、「軟裹」、「折上巾」。 頭在漢朝(西元前206∼西元220)時,即廣為使用,北周(西元557∼西元581)武帝(西元561∼西元577)時加以改良;初期使用軟帛垂腳;隋朝(西元581∼西元618)時以桐木為骨架,使頂翹起。唐(西元618∼西元907)時,始以羅代繒。惟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宋朝(西元960∼1279)時, 頭有種種不同的形式;如直腳、局腳、交腳、朝天(二腳呈上翹狀)及順風等 頭。以下各樂舞人員多著 頭;《打球樂隊》、《諢臣萬歲樂隊》、《劍器隊》、《樂音王隊》、《禮樂隊》等。 |
|
參照: 《宋史》、《唐會要》、沈括《夢溪筆談》。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hâu |
解釋:
|
|
音讀: | thiô |
音讀: | thôo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頭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