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鼎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鼎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ǐ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鼎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ǐng |
解釋:
[名] 1.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圓腹、三足兩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於商、周時代。《說文解字.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玉篇.鼎部》:「鼎,器也,所以熟食者。」 2.古代傳國的寶器。相傳夏禹鑄九鼎以為傳受帝位的重器。《左傳.宣公三年》:「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周雖德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3.比喻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如:「臺鼎」、「鼎輔」。 4.古代烹殺罪人的刑具。戰國燕.燕丹〈與傅麴武書〉:「故有刎喉不顧,據鼎不避者,斯豈樂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宋.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5.福建方言。指鍋子。如稱廚房為「鼎間」,稱鍋蓋為「鼎蓋」。 6.二一四部首之一。 [副] 1.鼎有三足,引申為三方並立。《三國志.卷六一.吳書.陸凱傳》:「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晉書.卷八七.武昭王李玄盛傳》:「昔漢運將終,三國鼎峙,鈞天之曆,數鍾皇晉。」 2.方、正。《漢書.卷四八.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 [形] 大。如:「鼎言」、「鼎臣」、「大名鼎鼎」、「這件事情,我需要你的鼎力相助,才可能成功。」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鼎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鼎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iánn |
解釋:
|
|
音讀: | tíng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鼎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