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仁 - 教育百科
ˊ
播放
ˊ
部 + 2 畫 = 4 rén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寬厚善良的德行。如:「仁愛」、「仁政」、「仁人君子」、「仁心仁術」、「仁至義盡」。
  2. 果核中的種子。如:「杏仁」、「果仁」、「花生仁」、「核桃仁」。
  3. 有感覺、知覺的。如:「麻木不仁」。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仁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én
解釋:
  1. 親愛。
    【例】仁民愛物
  2. 寬厚善良的德行。
    【例】仁愛、仁義
  3. 一般人。
    【例】同仁
  4. 果核中的種子。
    【例】果仁、核仁、花生仁
  5. 寬厚、有德性的。
    【例】仁政、仁心仁術、仁人君子
  6. 有感覺、感受的。
    【例】麻木不仁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én
解釋:
[動]
親愛。如:「仁民愛物」。
[名]
1.寬惠善良的德行。如:「仁愛」。《論語.陽貨》:「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2.有仁德的人。如:「泛愛眾而親仁。」
3.一般人。通「人」。如:「同仁」。
4.果核中的種子。如:「果仁」、「杏仁」、「桃仁」、「花生仁」。
5.姓。如五代時有仁裕。
[形]
1.寬厚、有德性的。如:「仁政」、「仁心仁術」、「仁人君子」。
2.有感覺、感受的。如:「麻木不仁」。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雪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中國哲學史中,「仁」是重要且偉大的觀念,例如儒家教人「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依於仁」係指諸德歸依於仁的意思。〔韓非子.解老〕則說:「仁者德之光。」〔程顥.識仁〕說:「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禮義智信皆仁也。」〔韓詩外傳〕說:「仁道有四:仁者有聖、仁者有智、仁者有德、仁者有謙。」〔朱熹.仁說〕也提及:「故人之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義、禮、智,而仁無不包。」「故語心之德,雖其總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已矣。」都說明了「仁」統攝諸德、居諸德之首的地位。
  為何「仁」居諸德之首?因為人際相處之適切與否常難以拿捏,因此需要一個確切不移的法則來指引,這個準則就是「仁」,例如〔中庸.第二十章〕說:「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孟子.告子上〕也說:「仁,人心也。」這個「仁」乃在建立人道的準則。至於,「仁」的確切意義是什麼呢?〔論語〕中孔子回答弟子問仁,就有不同的答案,茲以〔古今圖書集成:學行典〕的彙編為本,參酌古代相關經籍,並佐以當代賈馥茗的研究簡述。
  就與「愛」的情感相關者而言,〔禮記.樂記〕說人有「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為避免「愛」的情感過度衝動,則以「理性」來調節,一旦「愛」加上理性成分,就改以「仁」字來表達。例如〔孔子家語〕說:「愛近乎仁。」〔周子通書〕說:「愛曰仁。」〔孟子.離婁下〕說:「仁者愛人。」〔禮記.樂記〕說:「仁以愛之。」〔墨子.經上〕說:「仁,體愛心。」〔荀子.議兵〕說:「仁者愛人。」〔論語.顏淵〕說:「礬遲問仁,子曰:愛人。」〔禮記.經解〕說:「上下相親謂之仁。」〔禮記.儒行〕說:「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韓非子.解老〕:「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報也。」〔春秋繁露.仁義法〕說:「仁之為言人也,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春秋繁露.必仁且智〕說:「仁者惻但愛人。」
  這些記載係從「親、溫良、中心欣然、喜、不求報、愛人而非自愛、惻怛愛人」等描述愛的感受狀態,〔康熙字典〕說愛是「仁之發也」,是「親也、恩也、惠也、憐也、寵也、好樂也、吝惜也、慕也、隱也。」這種愛一旦付諸實際行動,則如〔周易.乾卦〕所說:「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或〔論語.陽貨〕所說:「君子學道則愛人。」至於愛與仁的關係為何?據朱熹在〔周易本義〕對於〔周易.繫辭上.第四章〕:「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的註解所說:「仁者愛之理 ,愛者仁之用。」指出仁是愛的理性化,愛則是仁心的發用,例如〔禮記.檀弓〕說:「君子之愛人也以德。」則具體指出愛的理性作用,因此仁為理、愛為用,兩者是相為表裡的關係。
  知道「仁」的意義,就更能了解孔子為何以「仁」立教,所謂「克己復禮為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都說明了修道君子對於「仁」的實踐是片刻不離的。孔子又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也顯示「仁」並不是遙不可及或有沒有的問題,而是繫於自覺或不自覺:自覺,仁心即顯;不自覺,仁心即隱;一念自覺,仁心當下呈現。儒家這種對「仁」的開展,肯定人人內在蘊藏的無窮潛力,引發人性的自覺,確認人可以自行決定人生定位、確立生命價值,由此開出「人人皆可踐仁成聖」之路,「人」因而晉升為道德實踐的主體。
  此外,儒家進而希望「人」這個道德實踐的主體,能在「成己」之餘,也推擴到他人、萬物,使之「成人」「成物」。更要秉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胸懷,修己以安人、內聖而外王,從個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之功夫入手,期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除了這種「推己及人」的仁愛思想之外,對於個人感情的擴充,則是由親而疏、由人倫關係拓展到宇宙萬物,所以〔孟子.盡心上〕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最後則希望可臻「上下與天地同流」之境,率皆表示儒家的仁心仁德,是活潑靈動,可以感通的心靈,因此可以感通內外、融通物我,終能天人合一,與天地合其德。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jîn/lî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孔子的中心思想,寬恕和有德行。
    例如:仁者 jîn-tsiá。
  2. [名] 核心。物體或果實的核心部分。
    例如:蝦仁 hê-jîn、目睭仁 ba̍k-tsiu-jîn(瞳孔)、卵仁 nn̄g-jîn(蛋黃)。
  3. [形] 精髓、精華的部分。
    例如:我揀的人攏是仁仁仁的。Guá kíng--ê lâng lóng sī jîn-jîn-jîn--ê. (我挑選的人都是很優秀的。)
  4. [形] 結實飽滿,為「飽仁」(pá-jîn)之省。
    例如:這粒塗豆真仁。Tsit lia̍p thôo-tāu tsin jîn. (這顆花生很飽滿。)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