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劇 - 教育百科
ˋ
播放
部 + 13 畫 = 15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非常、十分、猛烈。如:「劇痛」、「劇烈」、「劇毒」、「劇寒」、「劇暑」。
  2. 戲。如:「話劇」、「劇情」、「喜劇」、「悲劇」、「劇場」。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劇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由人扮演腳色,表現人生或生活周遭現象的表演活動。
    【例】喜劇、歌劇、話劇
  2. 非常的猛烈。
    【例】劇烈、劇寒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戲。如:「喜劇」、「悲劇」、「編劇」、「歌劇」、「話劇」。
2.姓。如漢代有劇孟。
[形]
多、繁。如:「繁劇」。《荀子.非十二子》:「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商君書.算地》:「不觀時俗,不察國本,則其法立而民亂,事劇而功寡。」
[副]
甚、猛烈的。如:「劇烈」、「劇寒」、「劇暑」、「劇痛」。
[動]
戲弄。唐.王維〈洛陽女兒行〉:「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唐.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妾髮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at Tuong
作者: 高麗娟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戲劇名。為越南的宮廷戲劇,是今日越南三大戲劇表演之一,其他二者為嘲戲(Cheo)及改良劇(Cai Luong)。劇是十三世紀時由中國傳入越南。由於受到中國京戲的影響,劇有紅色、淡紅色及黑色的臉譜,有正式表演的行頭和面具,也有特定的肢體動作和戲詞,且由打擊樂器和管樂器演奏配樂。其劇情多為忠孝節義,即儒家所強調的美德及生活準則。雖然劇是由中國傳入越南的戲劇形式,但隨著時間流逝,該劇也逐漸越南化,後來再經過越南占婆文化的薰陶,吸收了印度文化的精華,使得劇樂團的陣容跟著擴大了。伴奏的樂器計有:鈸、鑼、鼓、笛及一組完備的弦樂器。其中包括獨弦琴(Dan Bau),這是一種非常具有越南文化特色的樂器,以單弦牢固地架設在一個漆製的長形風箱上,彈奏者可以弓拉弦,也可以手撥弦,均能產生不同的震音效果及細緻綿延的回音。
參照:
《越南知性之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io̍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戲。
    例如:劇情 kio̍k-tsîng、悲劇 pi-kio̍k。
音讀: ki̍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