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炎 - 教育百科
ˊ
播放
ˇ
部 + 4 畫 = 8 yán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熱。如:「炎熱」、「炎暑」、「炎炎夏日」、「世態炎涼」。
  2. 生病時身體發熱、紅腫、疼痛的現象。如:「發炎」、「肺炎」、「腸胃炎」。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炎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án
解釋:
  1. 酷熱、極熱。
    【例】炎熱、炎夏
  2. 得病時發熱、紅腫、疼痛等現象。
    【例】發炎、肺炎、盲腸炎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án
解釋:
[動]
1.火光上升。《說文解字.炎部》:「炎,火光上也。」《書經.洪範》:「水曰潤下,火曰炎上。」孔穎達正義引王肅曰:「火之性,炎盛而升上。」
2.焚燒。《書經.胤征》:「火炎崑岡,玉石俱焚。」《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引漢.章帝〈禱雨詔〉:「去秋雨澤不適,今時復旱,如炎如焚。」《晉書.卷八七.列傳.涼武昭王李玄盛》:「飛塵翕以蔽日,大火炎其燎原。」
[名]
1.得病時發熱、紅腫、疼痛的現象。如:「發炎」、「肺炎」、「盲腸炎」。
2.比喻擁有炙人權勢者。唐.柳宗元〈宋清傳〉:「吾觀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棄,鮮有能類清之為者。」《三俠五義》第六二回:「觀內當家的叫做吳道成,生的黑面大腹,自稱綽號鐵羅漢,一身好武藝,慣會趨炎附勢。」
3.炎帝,即上古傳說中之神農氏,與黃帝合稱「炎黃」。《呂氏春秋.孟秋紀.蕩兵》:「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共工氏固次作難矣,五帝固相與爭矣。」《漢書.卷三三.魏豹田儋韓王信傳》:「周室既壞,至春秋末,諸侯秏盡,而炎黃唐虞之苗裔尚猶頗有存者。」
4.火光,火焰。漢.張衡〈西京賦〉:「光炎燭天庭,囂聲震海浦。」《大正藏.史傳部.唐.僧詳.法華經傳記.卷九.王舍城旃陀羅子》:「驅吾入火車持拳,率在三方相副,火籠在頭上,隨振火迸如鐵火,繩率在前導,各口吐火炎。」
[形]
酷熱、極熱。如:「炎熱」、「炎夏」。《楚辭.屈原.九章.悲回風》:「觀炎氣之相仍兮,窺煙液之所積。」唐.柳宗元〈籠鷹詞〉:「炎風溽暑忽然至,羽翼脫落自摧藏。」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iām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形容火勢或陽光猛烈。
    例如:火真炎 hué tsin iām(火很旺)、日頭足炎 ji̍t-thâu tsiok iām(太陽很大)。
  2. [名] 全身或局部因感染而產生發紅、腫脹或疼痛等症狀。
    例如:發炎 huat-iām、關節炎 kuan-tsat-iām。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