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黻 - 教育百科
ˊ
播放
ˇ
部 + 5 畫 = 17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古代禮服上所繡的花紋,青黑相間,如兩己或兩弓相背之形。
  2. 古代一種繫於腰間,遮於官服或禮服下裳前的服飾。 △蔽膝、圍腰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古代禮服上所刺繡的花紋,青黑相間,如兩己相背之形;一說兩弓相背之形。《書經.益稷》:「藻火粉米,黼黻絺繡。」漢.孔安國.傳:「黻為兩己相背。黻音弗,黑與青謂之黻。」
2.古代一種繫於腰間,遮於官服或禮服前的蔽膝。通「韍」。《論語.泰伯》:「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宋.邢昺.疏:「黻,蔽膝也。」《新唐書.卷二四.車服志》:「黻以繒為之,隨裳色。」
3.繫印的絲帶。通「紱」。唐.陳子昂〈唐水衡監亟李府君墓誌銘〉:「黃黻不貴,拱璧為輕。」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