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rollospora maritima - 教育百科
C | |
o | |
r | |
o | |
l | |
l | |
o | |
s | |
p | |
o | |
r | |
a | |
m | |
a | |
r | |
i | |
t | |
i | |
m | |
a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知識 1: 梭形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Corollospora maritima | |
中文門名: | 子囊菌門 |
拉丁科名: | Halosphaeriaceae |
中文目名: | 海殼目 |
紀錄類別: | 菌類知識單元 |
拉丁門名: | Ascomycota |
學域-大分類: | 菌類-真菌類 |
中文科名: | 海殼科 |
拉丁屬名: | Corollospora |
中文界名: | 真菌界 |
拉丁界名: | Fungi |
拉丁種小名: | maritima |
中文綱名: | 子囊菌綱 |
拉丁目名: | Halosphaeriales |
拉丁綱名: | Ascomycetes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
英文名: | Corollospora maritima |
描述: 子囊果寬98-400微米,球形或近球形,表生或部分埋生,經常與基墊菌絲坐落在沙粒或其他硬質表面上,有或無孔口,乳狀突起或無乳狀突起,碳質,金屬感的黑色,單獨或群聚生長。乳狀突起17-72微米長,寬21-55微米,圓錐形或似圓柱形,位於頂部,側面,或接近基墊菌絲且往下。子囊果壁12-40微米厚,雙層,外層為厚壁角胞組織,內層為厚壁細長細胞。由多邊形或圓形細胞似薄壁組織充滿年輕子囊果的腹部,子囊孢子成熟時水解。子囊72-140×17-50微米,8個孢子,紡錘形或似棍棒狀,有時頂端尖型,具短柄,單囊壁,薄壁,頂端無特殊構造,早期水解。子囊孢子20-34(-53)×(4-)6-11(-14)微米,呈梭形或近橢圓形,1分隔,分隔處收縮,透明,有附屬器,兩端為單一位於終端的附屬器,7 -17.5(-23)×1-1.5微米,刺狀或棘狀,細長,漸細,剛硬,筆直或稍微彎曲,在尖端有屈光體和並埋有小蓋或纖維,8-10微米長,由脫落的外孢子膜長出,具鞭毛,在隔膜處有8條或更多彈性的帶狀剛毛,5-16(-20)×1微米,從外孢子膜的碎片長出,並連接孢子壁赤道處窄,帶狀增厚處。 |
|
分布: 世界分佈為阿根廷、澳大利亞、巴哈馬、貝里斯、百慕達、巴西、汶萊、保加利亞、加拿大、哥倫比亞、丹麥、英國、埃及、斐濟、法國、德國、香港、冰島、印度、愛爾蘭、意大利、日本、科威特、馬來西亞、馬丁尼克、墨西哥、鈕西蘭、秘魯、葡萄牙、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薩摩亞、蘇格蘭、塞席爾、獅子山共和國、新加坡、社會群島、南非、斯里蘭卡、西班牙、瑞典、台灣、泰國、美國、威爾斯、前南斯拉夫。台灣分佈為鰲鼓、金門、金山 (新北市)、中港、新屋、紅毛、墾丁 (屏東縣)、蘭嶼 (台東縣)、淡水、東北角 (新北市)。</span></span></div> |
|
作者: | 郭聖育 |
授權方式: | ![]() |
資料來源: | 臺灣生命大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