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尚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典籍,原來只稱之為「書」;成為儒家的經典之後,又稱為〔書經〕;到了漢代伏生著〔尚書大傳〕後,學者們就確定稱〔書〕為〔尚書〕了。
  〔尚書〕記錄了上自堯舜,下至秦穆公時重要政見;從形式來看,大致可分成典、謨、訓、誥、誓、命等六種體裁,其內容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間之談話記錄,包含政治、法律、軍事、教育、宗教各方面,可說是先代政治文化實錄。〔尚書〕的核心思想可歸納為「敬天、安民、明德、慎刑」。
  依據〔史記‧孔子世家〕的記載:「孔子之時,……序書傅,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尚書〕為官藏的公文檔案,經孔子之編集,儒家奉為五經之首。〔尚書〕所呈現「允執厥中」的中道精神,「民惟邦本」的政治原則,「修齊治平」之明德工夫,已匯入儒家思想之中,而影響到後代。
  〔尚書〕有〔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之分;〔今文尚書〕為漢伏生所傳授。伏生為秦時博士,秦始皇焚書時,他把〔尚書〕藏在壁中,後因戰亂流失,漢惠帝時取消禁書令,伏生再尋藏書,所得的只剩下二十九篇,就以此所得的〔尚書〕遺篇,在齊魯之間講授,其門生用當時通行的文字隸書記載下來,因此稱之為〔今文尚書〕。漢武帝末年,魯恭王為擴建宮室,拆除孔子故居時,在牆壁中得到一部〔尚書〕,共有四十五篇,其中的二十九篇和〔今文尚書〕大體相同,另外多出十六篇,孔子的後裔孔安國獻給朝廷;因為這部〔尚書〕是用古文寫的,因此稱為〔古文尚書〕。而由此也引起東漢時學者對今古文〔尚書〕的真偽之爭。
  漢武帝時,以立五經博士,歐陽高為〔尚書〕博士;自〔尚書〕立為學官之後,遂成為我國傳統教育中最重要的教科書之一。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尚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