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左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左傳〕為〔春秋〕三傳之一;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史,亦可說是最早的大事年表,後世尊稱為「經」,而三傳則為對於經文的解釋或史實的補充。〔春秋〕三傳中,〔公羊〕、〔穀梁〕以闡述經義為主,間亦涉及史事,〔左傳〕則以敘述史事為主;研究春秋時期的歷史,在史實方面〔左傳〕是必讀的典籍。
  有關〔左傳〕最早的記載,見於〔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文中指出:「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左傳〕的名稱,最早被稱為〔左氏春秋〕,其後〔左氏春秋〕與〔春秋左氏傳〕二名混用;經過一段時間,一般人認為後一名稱較為正確,於是便為一般學者習慣使用,而〔左傳〕則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
  〔左傳〕的成書,據一般考證當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前,約為西元前四世紀前的作品。〔左傳〕的作者,據〔史記〕的記載為左丘明,應屬可信。左丘明其人,見於〔論語〕,如云:「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則左丘明應為孔子的前輩,或同時代的人物。
  關於〔左傳〕的流傳,〔漢書.儒林傳〕稱:「漢興,北平侯張蒼及梁太傅賈誼、京兆尹張敞、太中大夫劉公子皆修〔春秋左氏傳〕。誼為〔左氏傳〕訓故,授趙人貫公,為河間獻王博士,子長卿為蕩陰令,授清河張萬長子。禹與蕭望之同時為御史,數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書數以稱說。後望之為太子太傅,薦禹于宣帝,徵禹待詔,未及問,會疾死;授尹更始,更始傳子成及翟方進、胡常。常授黎陽賈護(季君),哀帝時待詔為郎,授蒼梧陳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至將軍;而劉歆從尹咸及翟方進受。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賈護、劉歆。」
  根據以上記載,〔左傳〕從戰國至西漢末一直傳承不絕;初則為口耳相傳,其後寫成定本,此應為古文寫本。
  據王充〔論衡案書篇〕載:「〔春秋左氏傳〕,出自孔子舊宅壁中,孝武皇帝時,魯恭王壞孔子教授堂以為宮,得〔佚春秋〕三十篇,〔左氏傳〕也。」
  上文所提到的河間獻王劉德,和魯恭王劉餘,都是漢景帝的兒子。劉德修學好古,劉餘則喜歡大興土木,建築宮室;〔景十三王傳〕載劉餘拆毀孔子舊室,於壁中得古文經傳多種的記事,但未具體記述經傳名稱。劉歆給太常博士的信中,則提到劉餘所得古文經傳有〔逸禮〕、〔尚書〕、〔總文序〕、〔論語〕、〔孝經〕、〔左傳〕等書,後均藏於內府。  
  西漢時公羊學、穀梁學均設太學博士,而〔左傳〕則只在民間流傳,始終未受到當時朝廷的重視。直到劉歆出來大聲疾呼,才開始於太學中立博士,而公羊學、穀梁學、左氏學三學,遂形成分庭抗禮之勢。其事見於西漢哀帝年間,劉歆由於王莽的薦舉,深獲哀帝信任,繼承父業(其父為劉向),校書東觀。在此之前,劉歆曾受詔校內府祕書,見到藏於祕府的古文〔春秋左氏傳〕,對之發生極大興趣。哀帝建平元年(西元前6),劉歆正式向朝廷提請將〔左傳〕、〔毛詩〕、〔逸禮〕、〔古文尚書〕,列於學官;數經歆與太常博士辯難,始成定案。
  〔左傳〕後經劉歆與丞相史尹咸共同編定,用以直接解釋〔春秋〕,在當時與後世均頗多爭議。
  〔左傳〕一書,發明經旨,經義體史而為文,且表裡論語,歸本於禮;後世史體,如編年、紀傳、紀事本末、詔今奏議、傳記、地理、職官、政書、史評,多脫胎於此。於諸子學,〔左傳〕則為兵家、儒家、墨家、名家、縱橫家、陰陽家、讖緯學等之濫觴。在文學上,〔左傳〕之為文,屬辭比事,文筆生動活潑,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國策三史所法,秦、漢諸子所師,韓、柳、歐、蘇、曾、王以之為矩度,方苞、王源、劉大櫆、吳闓生、林琴南之義法,陳震、金聖嘆之評點,皆究心於此書。或謂:「讀古文而不精求於〔左氏〕,是溯流而忘其源也。」在文學上的價值,於此可以概見。後世文章之體裁如論辯、詔令、奏議、書說、傳狀、箴銘、頌贊、辭賦、哀祭、敘記、典志諸體,率皆濫觴於〔左傳〕;而一切語文研究,亦莫不以〔左傳〕為矩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左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