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正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正蒙〕一書言天道與人性、進德修業、政事綱紀、禮樂宗法諸事,可以說是張載〔橫渠〕的代表作。
  〔正蒙〕計十七篇,分別為〔太和〕、〔參兩〕、〔天道〕、〔神化〕、〔動物〕、〔誠明〕、〔大心〕、〔中正〕、〔至當〕、〔作者〕、〔三十〕、〔有德〕、〔有司〕、〔大易〕、〔樂器〕、〔王禘〕、〔乾稱〕。呂與叔所作〔橫渠先生行狀〕謂:「熙寧九年(1076)秋,先生感異夢,忽以書屬門人;乃集所立言,謂之〔正蒙〕,出示門人曰:『此書予歷年致思之所得,其言殆與前聖合,與大要發端示人而已,其觸類廣之,則吾將有待於學者。』」
  〔易.繫辭〕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在〔正蒙〕書中,橫渠則以「太和」來代替太極,說明宇宙的本體,原是一個大和諧;在和諧中有動靜的變化,而變化的因子則是「氣」。氣散開來,充滿了空空洞洞的太虛,合起來便化為形形色色的萬物;這一氣的循環,就構成了宇宙的生成和變化。故宇宙現象雖無雷同,而其發生之源則一。至於「人」本來具有天地之性,但由於這個「氣」的作用,遂有了「氣質之性」,而有趨惡之可能。這是〔正蒙〕一書之大旨,也就是橫渠的宇宙論。
  宇宙之起源,或以為自無而有,虛而非實;橫渠則以為本為實有,而非虛無。老氏從時間追溯,以「有」生於「無」;釋氏從空間著想,認為「有」表現在「無」之內。橫渠則主張有無只是一體,此體永遠在變。但人之知,則只見此所變之有形,不識此在變之無形。即就如言,人亦只認此所感之知,不識此在感之知。不過在橫渠看來,所感在感是一,所變在變亦是一。宇宙中有知有不知,有能知有被知,而最後的本體,則是合而為一的太和或太虛。  
  橫渠所謂宇宙的本體,乃是太虛一元之氣,係源於〔易經〕,故在其所著〔易說〕中說:「一物兩體,其太極之謂。」又說「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於此可知所動所靜,所聚所散,為虛為實,為清為濁,皆取給於太和絪縕總之賓體。絪縕之中,陰陽具足,故曰:「萬物離多,其實無一物無陰陽者。」又曰:「陰陽合一,存乎道,」又曰:「合體與用,大人之事備矣。」可知橫渠對於宇宙本體乃取陰陽合一、體用合一說。
  橫渠又說:「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塗,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這裡所謂的「理」,只是指「氣」之變化的規律秩序而言,「理」即在「氣」之中,而非以「理」與「氣」為相對立者。此處橫渠由陰陽合一說再推衍為理氣一元論。
  橫渠又認為天地間之事物生生不息,天地之化,日新又新,其間但有來往,而無生滅。由此推演出「性命之理」,以及說明宇宙整個活動之「相對法則」。
  橫渠門人范育在所作〔正蒙序〕中指出:「張夫子之為此書也,有六經所未載,聖人之所未言,蓋道一而已。語上極乎高明,語下涉乎形器,語大至於無間,語小入於無朕,……廣本末上下,貫於一道;推而放諸無形、有形、至動、至靜皆準,無不包矣,無不盡也,無大可過矣,無細可遺矣。……聖人復起,無有間乎斯言矣。」門人蘇昞序曰:「先生著〔正蒙〕書,數萬言。……先生自謂:『吾之作是書也,譬之枯株,根本枝葉莫不悉備,充榮之者其在人功而已,又如晬盤示兒,百物具在,顧取者如何爾,於是輒就其編,會歸義例,略效〔論語〕篇次章,以類相從,為十七篇。」楊龜山謂:「〔正蒙〕之書,關中學者尊信之與〔論語〕等也。」
  為張子〔正蒙〕作注,自朱熹〔正蒙解〕後,明有高攀龍、陳伯達諸家;清有李光地、冉觀祖、張伯行、王植諸家。明王夫之撰〔張子正蒙注〕,不僅較諸家更能得原著之意,而其發揮原著未及之精義尤多;王著〔張子正蒙注〕收錄於湘鄉曾氏刊〔船山遺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正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