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三公 - 教育百科
sān gō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ān gōng
解釋:
1.人臣中最高的三個官位:(1)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經.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2)西漢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漢危無嗣,而公定之;四輔之職,三公之任,而公幹之。」(3)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職官三公》:「後漢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也稱為「三司」。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也稱為「三師」。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三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三公」是輔佐天子治理國政的三位最重要的大臣,最早有「三公」之稱是在周代,但是「三公」究竟是指那三種官職,典籍上有不同的說法。據〔春秋公羊傳.隱公五年〕所載,「三公」是指治理王畿東半部的周公、治理王畿西半部的召公,和在王朝中處理大政的輔政大臣。而〔古文尚書.周官〕則以為三公是:天子所師法的「太師」、輔佐天子決斷政務的「太傅」和確保天子所行合於德義的「太保」。〔韓詩外傳.卷八〕中以司空、司馬、司徒為三公。在周代用自然現象驗證政治得失的狀況下,以為司空主土,若有山崩地震、河川壅滯、五穀不豐收、草木不繁茂的現象,便認為是司空有失職之處;司馬主天,若陰陽不和,四時失序,發生災變,便認為是司馬有失職之處;司徒主人,若君臣不正,人道不和,盜賊多而民怨沸騰,便是司徒有失職之處。這些現象都示警於三公,要他們反省、努力任事。秦代和西漢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為三公,分別掌理政務、軍事和監察。西漢後期以大司徒、大司馬和大司空為三公;東漢則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其後三公無定稱。明清又設有太師、太傅、太保之銜,但僅為榮銜,而無實際職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三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