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三綱五常 - 教育百科
ˇ
ˊ
sān gāng wǔ chá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ān gāng wǔ cháng
解釋:
三綱,指君臣、父子、夫婦之道。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三綱五常皆為舊時的倫理標準。後泛指一切的人倫大道。《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小生慣讀經史,教導鄉里徒弟,無過是教他學習個孝、弟、忠、信的道理,識得個三綱五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三綱五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三綱五常」是指君臣、父子、夫婦等三種基本人倫關係,以及仁、義、禮、智、信等五種德性,其名首見於〔白虎通義〕。
  三綱涵蓋君臣、父子、夫婦關係。就君臣關係來說,君是群體的中心,眾人應歸心凝聚於君的領導,臣則應堅定心志效忠於君,以維繫團體的存在;就父子關係來說,父應教導子女正當的道理,子女則應以誠懇恭敬的態度規諫父親;就夫婦關係來說,丈夫應以正道來扶持妻子,妻子則應以禮來服從丈夫。含蘊於君臣、父子、夫婦關係之核心者,乃是禮義正道,而非無理的權威宰制。當前有些人認為「三綱」是封建時期的父權觀念,事實上儒家的倫理觀,基本上主張相對的義務,君有君的本分,臣有臣的職責,各自都應盡自己的義務和職分;父子和夫婦也是如此。而其間最重要者乃是雙方互敬互愛、互相成全、相勉於正道的心情。今人的誤解,實是忽略了儒家學說的真義。
  五常涵蓋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規範。「仁」是同情與愛敬他人的心;「義」是裁斷事情價值的能力;「禮」意指認知和實踐道德規範的能力;「智」是判斷是非的能力;「信」是堅守信念或承諾的意志。五者乃是立身處世的必要德性與規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三綱五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