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世儒 - 教育百科
ˋ
ˊ
shì r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ì rú
解釋:
1.沒有特別的操守而見稱於世俗的儒者。《史記.卷二五.律書》:「豈與世儒闇於大較,不權輕重,猥云德化。」三國魏.曹植〈贈丁翼〉詩:「君子通大道,無願為世儒。」
2.當世的學者。唐.柳宗元〈唐故給事中皇太子侍讀陸文通先生墓表〉:「門人世儒,是以增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世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世儒是王充在〔論衡〕中所稱宣揚天人感應的今文經學的儒生,其層次還不如能撰文著書的文儒。〔論衡.書解〕說:「著作者為文儒,說經者為世儒。」又說:「世儒業易為,故世人學之多,非事可析第,故官廷設其位。」從文中可知王充看不起這種博士系統下的儒生,因世儒的學問容易做,吸引許多人在不急之務上區分等級,並藉虛妄的言論得到利祿。不過這是王充個人看法,社會大眾的評論標準卻相反,如〔書解〕篇說:「文儒不若世儒,世儒說聖人之經,解賢者之傳,義理廣博,無不實見,故在官常位;位最尊者為博士,門徒聚眾,招會千里,身雖死亡,學傳於後。」但實際上,漢代儒生嚴守家法以鞏固利祿,並不能發揮政治良心的作用;加上章句日繁,令人皓首窮經而不可得,如〔論衡.效力〕說:「王莽之時,省五經章句,皆為二十萬,博士弟子郭路,夜定舊說,死於燭下。」可見在此學術風氣下,求學已沒有目標及實用價值。但平心而論,文儒與世儒同是宣揚聖人的理想,雖然方式不同,實質卻是一致的,亦即都能對社會風俗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王充雖以看不起世儒,以為不如文儒遠甚,但在另一方面仍舊肯定世儒的價值,如〔論衡.非韓〕說:「夫儒生,禮義也。」又說:「儒生,道官之吏也。」認為儒生在基本上是主張孔孟之道的知識分子,藉以區別文吏;文吏是從事政治活動和處理日常政務的一些知識分子,事若沒有道的指導,就會沒有原則、失去方向,如〔程材〕篇說:「儒生治本,文吏理末,道本與事末比,定尊卑之高下,可得程矣。」即是在才能方面,儒生崇高,文吏卑下。又在道德氣節方面,儒生也比文吏優越,〔程材〕說:「儒生之性,非能皆善也,被服聖教,日夜諷詠,得聖人之操矣。」又說:「文吏幼則筆墨,手習而行,無篇章之誦,不聞仁義之語。長大成吏,舞文巧法,循私為己,勉赴權利。考事則受賄,臨民則采漁,處右則弄權,幸上則賣將。……性非皆惡,所習為者違聖教矣。」是說文吏缺少仁義道德的教育,小則弄虛作假,謀取名利,人則權術傾軋,作威作福。此外,王充在〔非韓〕篇中而認為治國之道必須兼顧養德與養力,文武張設,德力俱足,儒生的高尚道德乃是國家社會所必須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世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