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九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九族一辭始見於〔尚書.堯典〕;經文為:「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由此可以看出帝堯的治國理念,重視道德教化;從正己修身做起,以明德為修身之本,能明德才能與近親族人和睦相處,再推及全國百姓,寰宇萬邦,呈現各國和平共處、萬民歸心的昇平景象。在從個體通往群體的過程中,親九族是重要的步驟。
  「九族」的涵義,漢代儒家學者有二種解說:一是〔今文尚書〕學者夏侯氏、歐陽生,認為九族是異姓親族,即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一是〔古文尚書〕學者馬融、鄭玄,認為九族是同姓親族,從己身起算,上至高祖,千及玄孫,即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孫、曾孫、玄孫九代。唯就經文及事實推究,九族以解釋為近親族人比較合理骯;至少高曾輩的親人在世的可能性很低,本身所能親睦的應該是傳下來的後輩,即是所謂之旁支,至於往下數的曾玄輩,直系的多半尚未出世,推親的可能性也不高,只有推到高祖一輩,年長的兄長,其曾玄可能與自己同在,所以第一說比較切近實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九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