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二十一絃琴 - 教育百科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國樂琴箏類:
遠在公元前五至三世紀的戰國時代,就已流行在當時的秦國境內(及現今的陝西一帶),所以又叫"秦箏"。目前流行的古箏雖有鋼弦箏、尼龍纏弦箏或十六弦箏、十八弦箏、二十一弦箏、二十三弦箏、二十五弦箏、二十六弦箏...之別,但古箏各部位的組成原理大體上是不變的。古箏的正面構造有箏弦(又分鋼絲弦、尼龍纏弦、銅纏弦、銀色纏弦)、雁柱(原稱碼子、箏柱、弦碼)、弦軸(琴釘)、前岳山、後岳山、箏面板、箏尾、箏蓋、箏匙;背面構造有箏底板(挖有三孔,稱龍池、鳳沼、鳳眼,為箏底板的共鳴箱通氣孔)和箏足。古箏的音色廣闊,通常右手使用托擘抹挑勾打技法,左手則使用吟揉按放,為了使音樂韻味濃,左手慣用大顫或小顫。由於箏曲發展迅速,因此在演奏曲目上會有使用二十一弦鋼弦或尼龍纏弦箏之異,古曲基本上使用二十一鋼弦箏居多,現代曲則用二十一尼龍纏弦箏。
資料來源: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