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互動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ù dòng
解釋:
  1. 人與人之間互相交流、感受的行為過程。如合作、交往、競爭、衝突等。
    【例】人與人之間可藉由互動關係來增加彼此的了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互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ù dòng
解釋:
1.相互感應。漢.李陵〈答蘇武書〉:「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
2.社會行動者間相互影響的行為過程。如合作、競爭、衝突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互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raction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互動或稱交互作用,是人與人間的基本社會過程,是人類組織與文化發展的基礎。人類從互動建立組織與文化,藉此創造、維持並改進社會。同時藉此相互影響,進而形成保持或改變彼此的行為模式。隨著人類的成熟程度,以及對周遭環境的了解,互動就變得更複雜且更有意義。互動與社會組織有關,所以人類的互動愈多,相互的認識也愈深。
  人類營群居生活,互動直接影響生活品質。社會是由人際互動所建立維持並修正,如果社會缺乏互動,則社會的文化也就不可能產生。由於人類的互動,使得社會及文化模式趨向於穩定與發展。
  群體的發展所依據的互動形式,通常建立在具有共同意義的符號交換上,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符號。因此產生各種形式的互動。互動的形式有下列三種:
1.臨時性與重複性的互動:臨時性互動是一種人類聚集(human aggregate)的典型行動,如聽眾的行為。有些臨時性的互動,可能發展為重複性互動,成為群體的活動的一種方式。2.非正式與正式的互動:非正式互動是家庭成員、朋友及其他不受正式規則約束的群體成員間所從事的最典型的模式。正式互動基於明確的規則而進行,這些規則通常列述於書面文件上,用手冊、契約等。3.制度化的互動: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是指有秩序、穩定與可預測的重複互動的過程。互動模式制度化之後,其成員就有參與互動的義務。如在學校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係。互動包含心理與生理的過程,是人類心靈力量所促成。一九七八年美國學者特諾(J.H. Turner)提出五個概念來分析並描述心靈力量,成為互動發展的五個階段。
1.相互注意: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處於同一情境,彼此相互注意,並決定互動或避免接觸。2.欲求溝通:相互注意的人會努力使用各種態度,來表達內在意向,並表現明顯的行動。3.相互體會表現:相互注意的人經由對表現的解釋,而想像對方的需求與意向;也會經由取替別人的角色,去解釋其表現,及其內在的需求與意向。4.預想各種可行的行為模式:基於體會或了解別人的意向與角色,考慮、想像並演練所要採取的各種行為模式,並注意其可能產生的結果。5.調整反應:從預想的各種行為中,互動者會選擇最適當的行為方向來反應。彼此也會相信對方也會有適當的反應。每個互動階段的產生都會受到心理、社會、文化、生物與生態等力量的影響,這些力量形成並指導互動參與者的行為;但互動者的反應效果將視這些力量的整體影響而定,甚至在相似情境中,也不可能有相同的反應。  社會互動過程最普遍的形式是合作、競爭、衝突、敵對、強制與交換等形式,這些形式不但適用於個人的互動,也可適用於群體的互動。
  在統計學中,交互作用是指在多因子設計時,一個因子各個水準之間在依變項的差異隨其他因子的不同水準而發生變化的現象;其存在說明同時研究的若干因子的效果並非互相獨立。交互作用的效果可用來衡量一個因子不同水準的效果變化,依賴於另一個或幾個因子的水準的程度。兩個因子a和b之間有無交互作用,圖示如下。
  
  
  
  交互作用檢定是多因子設計主要的目的之一。在下圖中,b1及b2,如果相互平行(如圖甲),就表示A因子與B因子沒有交互作用,無論是在a1或a2,b1之平均數均比b2高一個常數。如果b1與b2不平行(如圖乙及圖丙)就表示A因子與B因子有交互作用。在圖乙中,b1與b2不但不平行且相交叉,b1與b2在a1及a1之平均數互有高低,稱為無次序性交互作用;在圖丙中,b1與b2雖然不平行,但沒有相交,b1無論是在a1或a2之平均數均高於b2,稱為有次序性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如達顯著水準,需再進行單純主要效果檢定,不可逕行解釋主要效果。例如,在圖乙中,如果就主要效果來看,a1與a2或b1與b2之間沒有差異,但就單純主要效果來看,a1水準的b2>b1,a2水準的b1>b2,b1水準的a2>a1,b2水準的a1>a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互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