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口密度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én kǒu mì dù
解釋:
  1. 在一定區域內,每一平方公里的人口平均數。
    【例】根據1994年的統計資料,臺灣的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八位。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人口密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én kǒu mì dù
解釋:
人口在某一時間於特定地理區域內,單位面積的人口數。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人口密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opulation Density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口密度的最常見定義是指單位面積內所居住的人類。常用的單位面積分兩種,即土地總面積與耕地面積。以台灣地區為例,1960年時,前者為300人,後者為1241人。到1990年時,前者增加為565人,後者則為2287人。
  人口密度的第二種定義是指該地區單位房屋空間內所住的人數。這種計算定義的優點是可以顯示鄰近地區的人口密度,例如,在高級的公寓大廈地區,如採用第二種定義則人口密度很低,但用採用第一種定義則人口密度很高。另外,在貧窮的鄉村地區,每人所居住的生活空間可能很小,但是房屋與房屋之間的距離卻很大。所以,依第二種定義是人口密度很高,但第一種定義之人口密度則很低。
  人口密度之第三種定義是""人口潛力""(population potential)。它不僅衡量某地區的單位面積人數,同時也衡量與該地區相連接地區的單位面積人數。其方法為利用人口與距離之比來計算""人口潛力"",即某一特定點之""人口潛力""是將全國每一獨立點的總人口除以該獨立點與特定點的距離,然後將所有這些人口與距離之比加起來,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口密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