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Jên Wu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禮儀舞蹈。明朝(1368-1644)朱載堉(1536-1611)作。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有《人舞》,屬六小舞之一。周時之《人舞》舞法已不可考,據鄭玄(西元127∼西元200)註釋:《人舞》不持任何舞具,以袖袍表現威儀。該時,亦用《人舞》祭祀宗廟及星辰。朱載堉所作之《人舞》,舞者二人並列,相距三步,四人為一基本小組,成方形。朱載堉所作之《人舞》,全舞有八個基本姿勢,分別表現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第一勢:轉初勢,表現惻隱之仁;第二勢:轉半勢,表現羞惡之義;第三勢:轉週勢,表現篤實之信;第四勢:轉過勢:表現是非之智;第五勢:轉留勢,表現辭讓之禮;第六勢:伏睹勢,表現尊敬於君;第七勢:仰瞻勢,表現愛於父;第八勢:回顧勢,表現和順於夫。以上八勢,經由上轉、下轉、內轉及外轉等變化,產生三十二個動作。以「立我蒸民」為其歌譜。之後,再以「日出而作」為歌譜,反覆以上三十二個動作,為六十四勢。每一動作,均以二人對稱方式呈現。劉鳳學(1925-)於1963年,依據朱載堉《人舞》之圖象譜,重建此舞,舞者四人,成方形,採其基本姿勢作抽象變化,形成一個純以動作、時間及空間變化的抽象舞蹈。同年六月,首演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首演時所用之音樂,係古琴曲「陽關三疊」。1972年委託劉俊鳴為《人舞》配樂。1971年劉鳳學在德國福克旺音樂、舞蹈、戲劇學院(Folkwang Hochschule, Essen)研究時,已將該舞用拉邦動作譜書寫。
參照:
《周禮.卷二十三》、朱載堉《樂律全書》、劉鳳學《倫理舞蹈「人舞」研究》。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