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今文經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今文經學盛行於漢初,依皮錫瑞所著〔經學歷史〕載:「今文者,今所謂隸書,古文者,今所謂籀書;隸書通行於漢世,故當時謂之今文,籀書漢時已不通用,故當時謂之古文。許慎謂孔子刪定六經,皆用古文,然則孔宅壁中書與伏生所藏書亦必是古文。漢初發所藏書以授生徒,必改通行之今文,乃便學者誦習,故漢五十四博士,皆今文家;而當古文未興之前,未嘗別立今文之名。」
  西漢武帝時,深悟任法之弊,乃開始表彰六經,定儒家於一尊;其獨尊儒術最重要之措施,便是將儒經立於學官,作為策士及銓選人才的標準。武帝初立五經博士,以別於前此相傳的舊博士官制。唯當時雖云五經博士,博士之官人數則不限於五人;最多時五經博士計為十四人,〔易經〕立施(讎)、孟(喜)、梁邱(賀)、京(房)四博士(均出於田何);〔書〕立歐陽(高)、大小夏侯(勝、建)三博士:〔詩〕立魯(申培公)、齊(轅固生)、韓(嬰)三博士;〔禮〕立大小戴(德、聖)二博士,〔春秋〕立嚴(彭祖)、顏(安樂)二博士(出自董仲舒與胡母生)。此十四博士,皆為今文家。今文之經均立學官,由博士傳授,皆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後世遂稱為今文經學。
  今文經學始傳,應追溯到文帝時的濟南伏勝;勝為故秦博士,年九十餘,以所藏〔尚書〕二十九篇,講學於齊、魯之間,文帝命晁錯往學,歸以今文書之,是為〔今文尚書〕。
  漢初五經博士及博士弟子都不限於專經;然自武帝後,說經成為利祿之途,於是說經者日眾,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而經說亦益詳密,且益分歧,博士教授乃亦漸趨於分經分家之途。由於規定太學生滿一年加以考試,必須依照所聽受的博士之講法回答,於是講經乃有師法,或稱師傳。
  西漢時古文經學僅在民間流行,惟有今文經學獲得政府的支持,董仲舒治〔春秋〕,更將陰陽五行思想與今文經學結合,以今文經學解說天地災異出於天意。由於董氏之提倡,遂使西漢讖緯之學,大行於世。
  東漢時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各立門戶,今文經學以古文經學為變亂師法,古文經學則以今文經學為黨同隽真,二者相攻若讎,不相融合。當時古文經學以馬融為代表,今文經學以何休為代表。迄東漢末年,鄭康成(玄)參合今古二家之學,自成一家之言,以古學為宗,今學為輔,自鄭氏一出,今古文經學之爭乃暫告平息。
  今文經學自東漢末逐漸衰落,迨清代中葉以後,又再為世所重,清末維新派的康有為即利用屬於今文經學的公羊學埋論,以為變法的張本。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今文經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