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仙女 - 教育百科
ˇ
xiān nǚ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ān nǚ
解釋:
  1. 女性仙人。
    【例】媽媽常希望自己是個仙女,魔法棒一揮,東西就會歸回原位。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ān nǚ
解釋:
1.女性的仙人。《西遊記》第五回:「七衣仙女道:『我等奉旨前來,尋不見大聖,怎敢空回?』」《初刻拍案驚奇》卷七:「這些仙女,名為素娥。」
2.形容極美麗的女子。如:「她美得像仙女下凡。」
3.星座名。參見「仙女座」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仙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ylphide, la
作者: 徐進豐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兩幕舞劇。菲利浦.塔伊歐尼(Filippo Taglioni, 1777-1871)編舞,奴利特(Adolphe Nourrit)編劇,許內佐佛(Jean-Madeleine Schneitzhoeffer, 1785-1852)作曲,西瑟利(Pierre Ciceri, 1782-1868)佈景設計,拉密(Eugène Lami)服裝設計,1832年3月12日首演於巴黎歌劇院(L´Opéra de Paris)。故事背景為蘇格蘭,森林邊的一個村莊。第一幕:天微亮。今天是詹姆斯(James)大喜的日子,〔由馬吉里耶(Joseph Mazilier)飾演詹姆斯〕。他睡在火爐邊的躺椅裡,身旁忽然出現一位長有羽翼的仙女(Sylphide),〔由瑪麗.塔伊歐尼(Marie Taglioni)飾演〕。她充滿愛意的凝視著他;突如其來的一吻驚醒了詹姆斯,他企圖捉住這位已困擾他多時的精靈(他一直以為只是心中的幻影),可是很快的,仙女又消失了。接著,未婚妻艾妃(Effie)、未來岳母及一些鄰居邊走邊跳的進場,大伙兒準備著婚禮,其中,暗戀艾妃的古恩(Gurn)也來幫忙。老巫婆梅姬(Madge)突然出現,詹姆斯欲驅離,而艾妃與古恩卻仁慈的將她留下。梅姬預言:艾妃將被詹姆斯拋棄,而與古恩結合。此時,詹姆斯又看到了仙女,她誘引並向他示愛;目睹一切的古恩跑去告訴艾妃,拉著她前來,以証實其未婚夫的愛情不專一。詹姆斯用大衣蓋住,把仙女藏在躺椅裡,古恩掀起大衣,仙女竟然不在躺椅裡消失了。婚慶期間,仙女飄移於跳舞群眾之間,只有詹姆斯看得見,但仍觸摸不及。仙女突然搶走他手中的結婚戒子,然後飛入森林裡,詹姆斯追了出去。不明究理的艾妃,對未婚夫的冷漠,悲傷不已;古恩則與一些驚恐的客人,到處尋找不見蹤影的新郎。第二幕:巫婆梅姬與一群惡靈在幽暗的洞窟內作法,大鍋中烹練著一條浸有毒液的絲綢肩巾。另外,小仙女讓詹姆斯看到了森林中到處飛舞的仙女群,每位彷彿都長得一模一樣,他現在已為愛情奮不顧身,然而小仙女依舊難以觸及,讓他備感挫折。此時,梅姬出現,給了他肩巾,慫恿用它捉住小仙女。當小仙女再次接近,他耍了小技倆,然後用魔法絲巾圍住她,只見一對翅膀立即斷落,最後小仙女痛苦的死在詹姆斯的懷裡。一群仙女從天而降,帶走了死去的姐妹,往樹梢上飛去,詹姆斯絕望的跌坐在地。遠方傳來古恩與艾妃的結婚歡慶聲,梅姬則在暗處雀躍報復成功。《仙女》劇本改編自諾第耶(Charles Nodier)的蘇格蘭小說《Trilby ou le lutin d´Argail》(1822)。為「浪漫舞劇」(Romantic Ballet)濫觴的代表作,將血肉之軀的芭蕾伶娜轉化成另一個世界的精靈,從此一群來自海洋、空中、森林、幽谷、魔幻之湖、甚至火燄中超現實的生物,就飛滿了舞台。這些舞劇通常描述女精靈迷惑人類男性的故事,老實的農夫跳著活潑的民俗舞,對比於薄紗精靈的飄浮夢幻之舞 ── 舞步通常採擷自兩種強烈差異的舞蹈,一種是低滑舞蹈〈Basse Danse〉,另一種是高昇舞蹈〈Haute Danse〉 ── 之後的著名舞劇如:《吉賽兒》(Giselle, 1841),《精靈》(La Peri, 1843),《天鵝湖》(Swan Lake, 1895)及《仙女們》(Les Sylphides, 1909)等均承襲自它。長紗裙成了這類女精靈的制服,厚重的裙撐舞衣一下子突然全不見了,奇妙的硬鞋輕鬆的支撐住全身的重量,它的特殊舞彙越來越多,精細的舞步更能夠將輕靈化了的角色特質表現出來,舞者也在這種藝術領域裡發現更多的自由。透過褪去人間味的舞蹈,這些女舞者征服了所有的觀眾,從此舞台霸主易位:從先前的男舞者至上,經男女平等,到這一時期的女舞者擁有高不可攀的地位,男舞者只成了女舞者的撐扶者或載送者;而當「女扮男裝」(en travesti)的特殊癖好出現時,男舞者更全都被驅離出舞台。編舞者菲利浦.塔伊歐尼縮短了女兒瑪麗.塔伊歐尼過長雙臂的舞蹈方式,成了爾後浪漫舞劇的法典,這隻仙女就引領著一群「透明造型、賞人類之心目,浮游軀體、流逝於光影中!」的精靈,以「征服地心引力,飄浮空中,透明易消散」的舞蹈法則,成了舞劇最理想的藝術形式。希臘神話裡的精靈能幻化成蝴蝶等的昆蟲;中世紀的偶像崇拜裡,天使往返於天國及我們的世界之間;十八世紀時它們變成了年輕優雅的少女;十九世紀則成為有男有女,飄浮於空氣中的精靈。英國詩人波普(Alexander Pope, 1688-1744)在他的長詩《秀髮劫》(The Rape of Lock, 1712)序言裡:「羅西枯人」(Rosicrucians)認為山中的矮精靈喜好惡作劇,而仙女(Sylph)則是人們所能想像得出最美的精靈,神聖貞節的人很容易與她們打成一片。十九世紀蘇格蘭詩人史考特爵士(Walter Scott, 1771-1832)的浪漫作品被推介到歐洲,一時之間蘇格蘭題材及莎底士舞(Schottische)、波卡舞(Polka)均被大量採用,歌曲之王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 1797-1828)及樂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把它們寫進自己的作品裡,在舞廳內廣受歡迎,純正性已無人去追究;也創造出劇場神話,舞者全裝上了翅膀。十八世紀流行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peare, 1564-1616)的《馬克白》(Macbeth)舞台劇更讓巫術加入,一起興風作浪。笛德羅(Charles-Louis Didelot, 1767-1837)的《花神與西風》(Flora et Zephyr, 1796)中已有精靈,《惡魔羅拔》(Robert le Diable, 1831)裡失貞的修女預示了隔年《仙女》的形像。巴黎歌劇院的總管Vron博士花了大筆錢,創造出令人瘋狂的仙女,瑪麗.塔伊歐尼的名字變成專有名詞,她的石版畫成了藝術收藏品,舞蹈風格至今仍被廣泛學習。「浪漫舞劇」(Romantic Ballet)的稱謂與概念,其實相當不清楚,它不是指某一新流派,(除了舞彙),亦不是種革命,整個重點反而是在女舞星身上及舞劇內容。「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一種渴望、野性、無法馴服及純真自然的熱情。不過某些方向兩者似乎矛盾、不合常理:浪漫舞劇中女舞者的舞步,實際上都是經過嚴格訓練與分析才發展出來的,題材偏好異鄉外邦、歇斯底里、發狂及巫術魔法等,已脫離理性的因果律;這種經由嚴謹運動學原理得來的苦學技術,之所以吸引大量的觀眾,只能以歌劇中「美聲唱法」(Bel Canto)受觀眾喜好的現象邏輯來解密。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的「高尚野蠻」(Noble Savage)理論成了貴族反動生活態度的指南,古代的一切被理想化,只見純真,而不是因墮落而滅絕,未來被簡約成回歸自然的優雅;浪漫哲理反照出經工業革命及社會主義洗禮之後人類可能的心靈解放結果,也明示無法回頭復古。舞劇中的浪漫主義,女性的理想典型是往空中的領域去發展 ── 尤其是看似不費力的高昇與硬鞋技巧 ── 造就了女主角成為舞蹈殿堂中的女教主,男舞者則被貶抑成卑屈的撐扶者。事實上,高昇的動作,從舞蹈萌生之初即已存在,在強健肌肉的先天優勢下,舞蹈自然是男舞者的囊中物;不過,1830年硬鞋出現後,局勢整個改變,新的舞步與姿勢被引薦進來,女舞者也以商品的形式被推銷。《仙女》中,超過一打以上的勇敢女郎,冒著生命的危險吊鋼絲,只得到些許的讚美,觀眾在精靈與貞節特質完美演出的吸引下,將榮耀全給了塔伊歐尼。帖斯達(Alberto Testa)在《Discorso sulla Danza e sul Balletto》中描述:「硬鞋應用已臻極致,雖然其他人的技術超越她,塔伊歐尼卻賦予硬鞋生命,鮮活了角色的個性,記者與舞評家對她超凡的均衡能力,目瞪口呆,驚嘆仙女好似懸浮在半空中……然後輕盈的飄落,只鞋尖著地,輕靈的阿拉伯舞姿(Arabesque),如一縷青煙,直通永恆,完美的呈現角色特質、情緒與意境。」接續巴黎的成功,她更橫掃全歐;之後,雖被批嘲跳任何舞蹈都像「仙女」。該舞劇被反覆重演,其中新編最有名的是1836年丹麥的包諾維(August Bournonville, 1805-1879)的版本,流傳的也最為久遠,這位多產編舞家成功的將它改造成具丹麥舞風的《仙女》,音樂改採Hermman Severin Lovenskjold 1815-1870)的新作,自任男主角,也加重了男主角的份量,女主角露西爾.葛蘭(Lucile Grahn, 1818-1907)當時只有十六歲。菲利浦.塔伊歐尼的版本在1860年巴黎歌劇院的最後一次演出後就遺失了,原因不只是包諾維版本的流行,時代與觀眾的藝術口味改變,也是重要因素。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仙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ian-lí/sian-lú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女性的仙人。
  2. [名] 指極美麗的女子。
    例如:伊媠甲若仙女。I suí kah ná sian-lí. (她美得像仙女。)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仙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