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以太 - 教育百科
ˇ
ˋ
yǐ tà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ǐ tài
解釋:
乃西方的古代物理學家認為充塞於宇宙中,傳播光熱電磁的微妙物質。富於彈性,稍有振動,即生微波,以傳達於上下四方。但在相對論提出後,這種以太的觀念便被推翻而廢棄不用。為英語ether的音譯。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以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ther
作者: 裴呈志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光的波動說在十六世紀已廣為人們所接受。當時的物理學家們認為,光既是一種波動,其傳播必須依靠某種介質(例如,和聲波的傳播須靠介質一樣),此種介質稱之謂以太。因為當時已可證實光可在真空中傳播,故假設以太應為無色、無味、無質量、看不見、摸不著、不起物理或化學變化、但卻充滿宇宙、無所不在的一種特殊物質。
  在物理學的發展史內,以太存在的假設引發了許多有趣的爭議;其中之一為:假若以太存在,那麼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星光的光行差測量暗示以太不隨地球運動而運動,但是著名的邁(史爾遜)—摩(黎)(Michelson-Morley)在一八八七年實驗則暗示以太被地球拖曳著運動。公元一九○五年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認為絕對參考系不存在,以太也不存在。成功地解說了當時已知的涉及以太性質的各種實驗結果;因而有關以太的諸多假說為人所揚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以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