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侏儒刺尾蜥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ygmy Spiny-tail Skink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Egernia depressa (Gunther, 1875)
形態:
全長大約7~I7公分左右;口吻部短而鈍,鼻鱗相鄰,瞳孔圓形,頸部不易區分,體中段鱗列數為28~38,身體及尾部背面的鱗片上具有3~5條稜脊,稜脊的末端呈棘刺狀,其中尾部的稜脊只有3條,但比身體部分的棘刺大,尾部短而寬扁,長度小於吻肛長的一半;體背面灰褐到紅褐色,散生有不規則的暗色斑點,腹面淡黃灰色,雜有許多淡褐色斑點。
分布:
澳洲西部。
生態習性:
喜棲於乾燥岩石地區,有時也會出現在白蟻塚上,日行性,常成小群體一起生活,以昆蟲等小形節肢動物為食,亦有食用果實的記錄;遇到騷擾時會擠進隙縫中,吸氣鼓脹身體,以棘刺撐緊岩壁,並利用長滿刺的尾部擋住入口,讓敵人無法攻擊;卵胎生。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科:
石龍子科(Family Scincidae),Skink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侏儒刺尾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