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俄羅斯館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周愚文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俄羅斯是近代與中國最早發生正式外交關係的西方國家;但是語言的隔閡造成雙方初期往來的障礙。康熙二十七年(1688)〔尼布楚條約〕之談判,若非假手耶穌會教士,實無法達成協議。此條約簽訂之後,雙方政經事務與文書往還更加頻繁,因此有研習俄文之必要,以應交涉翻譯之需。康熙四十七年,清廷創設學館,任命居留北京之俄人為教習,召八旗子弟就學。康熙五十五年,此學館正式命名為內閣俄羅斯文館,由內閣及理藩院共同管理;其章程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由大學士傅恆奏定。學生人數自此定額為二十四名,選八旗官學生入館肄業。考試有月課、季考、歲試等;每五年則行考試授官之法,初由該館自行辦理,嘉慶八年(1803)後改由吏部主其事。此章程復經若干次修訂,即為同治元年(1862)創設京師同文館之藍本。
  由於入館肄業之出路比不上科考,加上師資不良、課考不嚴,故辦學成績極差。事實上,自嘉慶以來,理藩院與俄國之交涉往來,即多借重在華俄國教士或學生,而非原該職司其事的俄羅斯館,故已遠非設館之初衷,也為日後咸豐八年至十年(1858~1860),中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之談判,埋下受制俄方,喪權割地之惡果。
  同治元年京師同文館創設後,俄羅斯館即畫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管理,而後終為同文館所合併。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俄羅斯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