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信仰起源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起源於福建莆田湄洲嶼的媽祖信仰,最初被認為是巫術,也許和媽祖的身世傳說有關。據史料記載,媽祖為「莆田林氏女」,一般認為她出身漁家,為平民之女,自幼聰慧,靈敏好學,具神通之術,能言人禍福,預測天象。加上熱心助人,受眾人尊敬,成為當地著名的占卜者。
但隨著時代遞移,媽祖在信仰上的地位日漸提高後,民間的文獻紀錄也將其身世地位提升,成為降生神話。 根據記載,默娘二十八歲時得道,於九九重陽日登上湄峰羽化升天。據說她得道後仍時常顯聖,幫助海上漁民,眾人感念而祭拜,成為地方上的鄉土神祉。生前為巫,死後為神的默娘,由於其靈驗事蹟逐漸流傳開來,其信仰也開始向外傳播,演變成閩南海域上的重要海神。
知識 1:
"MatsuThe worship of Matsu started in Meizhouyu in Putian, Fujian Province, and was first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witchcraft probably because of the stories about the life of Matsu.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documents, Matsu was a female surnamed Lin from Putian.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she was born into a fisherman’s family. She was smart, sensible and fond of learning. With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deities, she could tell the fortune of others and predict the weather. Along with a heart to serve others, she was respected by the locals and became a famous local fortuneteller.When the worship of Matsu gained increasing importance as times went by, her status was also raised in local literature and records, with a myth in her birth.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Monian Mazu’s original name was immortalized at Shangmei Peak on the Double Ninth Day when she was twenty-eight. It is said that she often made her presence to help fishermen at sea after her ascendance. Therefore, people worshipped her to repay her help and made her a local deity. Born a witch that died as a deity, Monian became a belief spreading outside local areas as people began to spread words of her miracles. Gradually, Matsu became an important deity in the coastal areas in southern Fujian.媽祖  起源於福建莆田湄洲嶼的媽祖信仰,最初被認為是巫術,也許和媽祖的身世傳說有關。據史料記載,媽祖為「莆田林氏女」,一般認為她出身漁家,為平民之女,自幼聰慧,靈敏好學,具神通之術,能言人禍福,預測天象。加上熱心助人,受眾人尊敬,成為當地著名的占卜者。   媽祖  但隨著時代遞移,媽祖在信仰上的地位日漸提高後,民間的文獻紀錄也將其身世地位提升,成為降生神話。 根據記載,默娘二十八歲時得道,於九九重陽日登上湄峰羽化升天。據說她得道後仍時常顯聖,幫助海上漁民,眾人感念而祭拜,成為地方上的鄉土神祉。生前為巫,死後為神的默娘,由於其靈驗事蹟逐漸流傳開來,其信仰也開始向外傳播,演變成閩南海域上的重要海神。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信仰起源
學域-大分類: 人類-台灣漢人民間信仰
文化區: 台灣
族群: 漢﹝Han﹞
紀錄類別: 台灣漢人民間信仰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土地公的信仰源自於自然崇拜,一開始不是「人」的形象,而是來自人對土地的敬畏。由於人無法掌握大自然的變化,對各種自然現象一無所知,因此產生崇拜的心理,包括天、地、日、月、星、雷、雨、風等,都被神格化成為自然神,人們祈求保佑,避免災難。
在過去,農業為主要生活方式,人和土地的關係相當密切。為了保佑五穀豐收,發展出祭祀,以「社」稱之,而土地公便是社神。如《白虎通》中所記載:「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故封土立社。」。在虞、夏、商、周四代,「社」各有不同,《淮南子齊俗訓》中記載:「有虞氏之祀,其社用土;夏后氏其社用松;殷人之禮,其社用石;周人之社,其社用栗」,而後「社神」由自然神轉變為人格神,至宋代時,土地公今日白髮鶴顏的模樣確立。
知識 2:
其他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信仰起源
功能用途: 祭祀
學域-大分類: 人類-台灣漢人民間信仰
文化區: 台灣
族群: 漢﹝Han﹞
紀錄類別: 台灣漢人民間信仰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觀音」(意指遍觀音聲者)或「觀世音」(意指遍觀世間音聲者),是代表大慈大悲的菩薩Avalokitêsvara(阿縛盧杯低顯伐羅,或阿婆盧吉低舍波羅)的漢譯名號(于君方 2009:17)。觀音本為無相,最早期的觀音借助古老的印度神靈,逐漸變成一個具體的神靈(周秋良 2009:12)。他的職責是觀看,教導眾生如何獲得長久的幸福(周秋良 2009:12),約在南北朝時代傳入中國。
知識 3:
其他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信仰起源
功能用途: 祭祀
學域-大分類: 人類-台灣漢人民間信仰
文化區: 台灣
族群: 漢﹝Han﹞
紀錄類別: 台灣漢人民間信仰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庶物崇拜如石頭公或石王爺;
動植物崇拜如松王爺、樹王公與十八王公廟之義犬;
而客家山神三山國王,則原為三山:粵東明山、巾山、獨山之總稱,但為擬人化之王。
民間信仰中王爺的種類多且複雜,大致可分為五種,其中之一為庶物、動植物及自然崇拜,即將庶物與樹或動物加以爺或公稱呼。
知識 4:
其他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信仰起源
功能用途: 祭祀
學域-大分類: 人類-台灣漢人民間信仰
文化區: 台灣
族群: 漢﹝Han﹞
紀錄類別: 台灣漢人民間信仰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