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傷寒 - 教育百科
ˊ
shāng há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āng hán
解釋:
  1. 由沙門氏傷寒桿菌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潛伏期約為兩周,症狀為發燒、頭痛、發冷、腹痛、便祕或腹瀉、脈博緩慢,甚至出現肝脾腫大、胸腹部有玫瑰疹等病症。可能引起腸胃出血、肺炎等併發症。
    【例】傷寒為法定傳染病,每年定期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 △腸傷寒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傷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āng hán
解釋:
1.中醫上指外感熱病的總稱;亦指受了風寒而引起的病。
2.病名。病原體為沙門氏傷寒桿菌,可經由飲水或食物傳染。潛伏期約為兩周,症狀為發燒、頭痛、發冷、腹痛、便祕或腹瀉、脈搏緩慢,甚至出現肝脾腫大、胸腹部有玫瑰疹等病症。可能引起腸胃出血、肺炎等併發症。也稱為「腸傷寒」。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傷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yphoid Fever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由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 typhi)所引起的一種腸熱病。細菌由不潔的食物或飲水進入人體,先在小腸繁殖,侵入小腸內之淋巴管,再由胸管進入血液而散布到全身其它器官所造成,會引起腹部觸痛,腹脹,腸胃炎,發燒,頭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皮膚有時候會出現薔薇疹(rose spots),嚴重時會發生腸出血、穿孔及腹膜炎而死亡。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傷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相似詞: 【發冷仔】
對應華語: 傷寒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傷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腸仔熱傷寒 相關客家語 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