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內隱知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acit knowledge
作者: 黃元鶴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是個人信仰、觀點和價值,是個人的直覺、想像力、創意或技巧,源自於個人認知之主觀知識,由實務操作、真實體驗、反省思索、身體力行及不間斷地錯誤嘗試中累積的經驗知識,由於不易口語化與形式化、因此難以記錄、傳遞與散播。內隱知識包含認知及技能兩種面向,前者為個人的信仰、價值觀、心智模式,是個人對現實及未來願景的意象,即「是什麼」和「應該是什麼」,它幫助個人感受與解讀世界。後者則是因應特定情境下之不斷練習而獲取的純熟技藝,由「做中學」而習得,舉例如下:騎腳踏車或游泳等運動相關技能的學習與體驗,傳統手工藝以口傳、觀摩、見習等之師徒制的方式來傳承技藝,醫師由其個人累積的經驗知識而對於疾病的診斷,音樂家或舞蹈家經由持續地練習而獲取之音樂或舞蹈技能等等。不同學者對於知識有其不同的分類觀點,Michael Polanyi於1966年將知識區分為內隱與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以文字或數字等表達的外顯知識,只不過是知識冰山的一角,提出「我們知道的比我們能說得多」(We can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概念,來說明內隱知識的重要性。Ikujiro Nonaka與Hirotaka Takeuchi採納Polanyi的分類觀點,應用於詮釋知識創造的兩個構面,提出組織知識轉換的共同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結合(combination)、內化(internalization)等四種模式,說明內隱與外顯知識間的轉換過程,對近代知識管理研究具重大影響。內隱知識存在個人、群體、組織等各個層級中的文化及習慣中,近年來,知識管理概念風行於各個行業中,即著眼於如何將內隱知識有效地傳遞於組織中的不同層級,經由模仿、說故事、隱喻、類比、重覆等方式可將內隱知識外顯化而促進知識的傳承。松下電器在1980年代整合了電鍋、烤麵包機、食物自動處理機等不同部門而創造的新產品:家庭自動麵包機,當時軟體研發主管充當麵包大師的見習生,藉由觀察模仿和練習,將麵包大師的技藝內隱後,發展了可簡易製造美味麵包的機器。說故事或隱喻可引發思考的空間,以求整合不同的經驗,如日本本田汽車以「汽車進化」的隱喻,將「人性空間最大化,機器空間最小化」的觀念,應用於汽車開發;類比則可在其他領域尋求不同事物的延伸概念,以求能達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效果,如佳能的迷你影印機,則連結便宜啤酒罐與感光滾筒在製造上的雷同性,而發展了「低成本製程」。重覆的重要性是在組織間建立頻繁的對話與溝通,以促進員工間具共同的認知背景,有助於內隱知識的轉換。Polanyi, M. (1966). 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 Doubleday.野中郁次郎(Nonaka, I.)、竹內弘高(Takeuchi, H.)原著;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臺北市,遠流。賴鼎銘、葉乃靜主編(2007)。默會知識研究。臺北市:文華。
參考資料:
Polanyi, M. (1966). 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 Doubleday.野中郁次郎(Nonaka, I.)、竹內弘高(Takeuchi, H.)原著;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臺北市,遠流。賴鼎銘、葉乃靜主編(2007)。默會知識研究。臺北市:文華。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內隱知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