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八股文 - 教育百科
ˇ
ˊ
bā gǔ wé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 gǔ wén
解釋:
  1. 明、清兩代科舉考試時所規定的應考文體。文章結構分為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後比、大結八部分,全文對格式、體裁、用語、字數有嚴格規定。其體制源於宋、元的經義。明成化以後漸成定式,清光緒末年廢除。
    【例】《紅樓夢》中,寫賈寶玉喜歡詩詞,最討厭呆板的八股文。
  2. 比喻內容空洞、死板的文章。
    【例】文章寫作要有創意,別老作那些人云亦云,了無新意的八股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八股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 gǔ wén
解釋:
文體名。明、清兩代科舉考試時規定的應考文體。其體制源於宋、元的經義。最初八股考試命題採用經書中人倫治道之言,應試者據以敷陳經義,有若代聖賢立言,稱為「制義」。元仁宗以四書命題,限用朱子集注,明、清時科舉考試亦多取四書中的語句命題,故稱為「四書文」。明成化以後漸成定式,清光緒末年廢除。文章結構可分為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後比、大結八部分,全文對格式、體裁、用語、字數有嚴格規定。也稱為「八比文」、「制藝」、「時藝」、「時文」。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八股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方志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八股文又稱制義或制藝;制義專從四書中出題,所以又稱四書文或四書義。八股文之得名,以股有兩腿之一的意思,四部分共八股,故稱八股文。八股文為明、清兩代士子參加科考必須學習的一種文體;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固定的段落組成。破題規定文章由兩句點明題意,以下之承題、起講皆有形式上的規定,而後四部分各由兩股互相排比對偶的散體議論文句組成。
  八股文原不是一種故意創立的文體,可遠溯於唐、宋,而定型則在明中葉成化年間(1465~1487)。最初北宋王安石廢詩賦而取其〔三經新義〕為一家之言,雖箝制思想,但文體尚是自由的散文形式。南宋時經義已形成格律,有破題、接題、不講、大講、餘意、結尾等固定段落,具有八股文之雛型。明初頒布〔科舉成式〕,規定鄉試、會試各考三場,首場考經義,包括四書義三篇,各二百字以上,五經義四篇,各三百字以上;第二場考論一篇,三百字以上,判詞五條,詔、誥、表三種文體中考選一篇;最後一場考經史策五篇。由於考卷數量及內容皆非常龐大,考試官無法在短期內逐一評閱,因此形成考試官只評閱首場四書義之八股文的積習,甚至於在一篇八股文中只讀破題,即評高下,形成學子只習八股文,而八股文又特重破題的流習。
  由於明、清數百年之八股文考題皆出自四書,範圍狹隘,題目早晚被擬題猜盡,因此出題者也極盡新奇曲折之能事;南宋起即有所謂「搭截題」出現,至於明、清則尤甚,係將四書內容不相干的字句相聯為句,或將完整的句子從中截取片斷為題,牽就題目的八股文,內容往往也拼湊、截取,毫無真意理路可言。又明、清八股文崇尚所謂「求實尚正」古板文風,旁徵博引、綺麗華美的文辭,反視為不合體例,甚至規定不可引原經文之上、下文,否則就是犯了「犯上」或「犯下」的禁忌,因此八股文內容愈流於空疏。
  由於明、清兩代士子只須熟稔八股文之形式及四書之內容,即可參加科考,晉身功名,因此投機之風漸起,所謂的「程墨」、「房稿」等範文大為盛行,而真正的經史古籍反而束之高閣,乏人問津,形成一般士子不識時務,亦不好古敏求的卑陋學風。故而明、清兩代在文化學術上有成就之人,不是絕意仕進,就是捨棄了八股文這種求取功名的「敲門磚」,而從事實學研究。
  八股文雖在明、清兩代盛極一時,但並不用唐、宋的詩賦論策具有文學價值,或對時務有其實感受而成之諍言,因此在清末廢除科舉後,八股文也煙消雲散,未留下任何值得傳誦之不朽文章,只落得箝制人心之千古惡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八股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