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具象音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usique Concrete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音樂類型。將自然界及日常生活中的聲音,經由機器收錄,再重加剪接製作而成的音樂。這名詞是由法國作曲家謝佛(Pierre Schaeffer, 1910)於1948年,在法國電台廣播其實驗作品時所創。謝佛用「具象音樂」一詞,表示其作曲法和傳統音樂不同,傳統音樂是音樂家把樂想寫在樂譜上,然後再演奏,巨象音樂是直接用錄音器來製作音樂。〔見電子音響音樂條(Acoustic Music)〕
參照:
Don Michael Randel Ed.《Til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Encyclopedia of 20th Century Music》.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具象音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Musique Concrète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從廣義上說,具象音樂是屬於電子音樂的一種現代音樂,但是具象音樂同時也不同於一切過往其他的音樂。因為具象音樂的發展是從錄音發明後才開始的。在錄音技術發明之前,所有的音樂都是由樂器所製造出來的,所以這些音樂是人工的,而非自然的。但是在錄音技術發明後,自然界的聲音包括風雨聲、鳥叫聲、蟲鳴聲等及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聲響如火車聲、汽笛聲、機器聲等,都可能經過錄音技術而保存下來,成為音樂家創作的素材。具象音樂即是運用錄音技術於音樂創作上的二十世紀新型態的音樂,透過錄音技術中的剪輯、倒轉、改變轉速等技巧,具象音樂重現了不可能經由樂器表現的聲響。
  從具象音樂的發展來看,在二十世紀初期時,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碧基(O.Respighi, 1879~1936)就在他的作品〔羅馬之松〕中加入夜鶯聲音的錄音,這是錄音技術加入音樂創作的最早紀錄。但是「具象音樂」一詞的創用,在一九四八年法國錄音師謝弗爾(P. Schaeffer, 1910~ )開始從事具象音樂的研究時,才正式出現於音樂史上。此後,雖然具象音樂能否成為純粹的音樂一直成為爭論的問題,但是亦有不少的音樂家投入具象音樂的創作中。
  除了謝弗爾之外,梅湘(O. Messiaen, 1908~1991)與布列茲(P. Boulez, 1925~ )是創作具象音樂的兩位大師,梅湘的具象音樂中以〔音色-綿延〕(Timbres-Durees)最為著名,而布列茲的具象音樂作品則以〔練習曲I、II〕為代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具象音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