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兼愛 - 教育百科
ˋ
jiān à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ān ài
解釋:
1.廣泛愛眾人。《荀子.成相》:「堯讓賢,以為民。氾利兼愛德施均。」《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又仲尼兼愛,不羞執鞭。」
2.戰國時墨翟所倡導的學說。主張平等之愛,無人己親疏厚薄的不同。
3.《墨子》的篇名。分上、中、下三篇。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兼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井敏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兼愛」是墨子學說的中心思想。墨子為墨家的創始人,名翟,戰國初年魯國人,約生於周貞定王元年(西元前468),約卒於周安王二十年(西元前382)。他曾學孔子之術、儒學之業,後因不滿儒家的繁文縟節,於是另立學派,而與儒家並稱為當世的「顯學」。墨家學派的著作有[墨子]五十三篇傳世,為墨子弟子及其後學在不同時期記述編纂而成,反映了前期墨家和後期墨家的思想。
  所謂「兼愛」,乃不分等級差別的相互親愛。墨子認為世間一切動亂的根源,皆起於不相愛,他在[兼愛中]說:「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又說:「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算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為了「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故墨子主張「兼相愛」以作為解決之道。他說:「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
  墨子的兼愛思想主要包含兩項要義:
  1.愛人若己,愛無差等:即反對獨知愛己的自私自利與有親疏尊卑的宗法觀念。儒家雖然亦主張「仁愛」,但在愛人的程度上乃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及「親親有術,尊賢有等」的原則,而墨子則主張要視人如己、不分人我、不辨親疏地彼此相愛。
  2.兼異於別 ,兼以易別:即貴「兼」而非「別」,並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來取代「別相惡、交相賊」。墨子把「兼」與「別」對立起來,認為「兼」是「生天下之大利者」,「別」為「生天下之大害者」。他還認為「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所以他主張「別非而兼是」、「兼以易別」。
  後期墨家繼承並發揚了墨子的兼愛思想,把愛的對象作了無限的推廣,賦予「兼愛」以「周愛人」的新義。[小取篇]說:「愛人,待周愛人,而後為人愛。不愛人,不待周不愛人,不周愛,因為不愛人矣。」而[大取篇]更將愛擴展至時間和空間的極限:「愛眾世與愛寡世相若,兼愛之有相若。愛尚世與愛後世,一若今世之人也。」此外,後期墨家還提出「體愛」的觀念,將「人」與「己」視為一體,重申愛人須如愛己,並且不能出於個人私利,否則就是「利愛」。他們甚至倡導「士損己而益所為也」以及「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即為了他人的利益,雖犧牲個人也在所不惜,超越了墨子原有的兼愛精神。
  墨家學派為了實現「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的「兼愛」理想,所有門徒都穿著布衣草鞋,日夜不休的奔走實踐,對於矯治當時社會弊病有著極大的貢獻,在教育上也起了以身示範的作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兼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