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凋萎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ilting Point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當土壤中的水份含量無法足夠供應植物所需時,因而使植物發生枯萎現象者,即稱為凋萎點。凋萎點可分為永久凋萎點(permanent wilting point)和初期凋萎點(incipient wilting point)兩大類。所謂永久凋萎點即是指在該臨界點以下,土壤中的水份已不能再維持植物生命所需之正常水含量。對植物而言,土壤中的水並非全部都是有效水。植物之有效水係位居土壤中的田間容水量(field capacity)與永久凋萎點之間。
  根據實驗,發現土壤中之張力(tension)為15大氣壓時,即可達到永久凋萎點。永久凋萎點之水含量與土壤質地有關,在細粒土壤質地中,永久凋萎點所含之水量比粗粒土壤多。
  當土壤中之水分達到永久凋萎點之前,若其水分已不能充分供應植物的正常需要,而導致作物產量或品質有下降現象者,稱為初期凋萎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凋萎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wilting point
作者: 許銘熙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土壤中水分含量高時,只需要較小之吸力,即可將水分吸出,但當土壤水分漸減持,所使用之吸力需愈大。當土壤水分降至某一低含水量時,一般植物之吸力無法從土壤中吸取水分,以維持植物生長,此部分之含水量稱為凋萎點,此時之吸力約為15個大氣壓力。
  在凋萎點含量以下之土壤含水量,對植物而言無法利用,而凋萎點以上之水分含量植物方可利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凋萎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