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凝聚力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íng jù lì
解釋:
  1. 同一種物質,內部分子間相互吸引的力。當分子間距離愈小,彼此互相吸引的力量也就愈大,所以固體的內聚力大於液體與氣體。
  2. 比喻團體內成員之間聚集、團結的力量。
    【例】班上同學經過幾年相處下來,彼此的凝聚力很強。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凝聚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íng jù lì
解釋:
同種物質分子間互相吸引的力。參見「內聚力」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凝聚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hesive force
作者: 謝爾昌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發生在同一物體(或連續的同一流體)內的分子與分子間互相吸引的力(molecular attraction),所引致的同一物體(或流體)內的質點(particle)互相吸引,而引致該物體(或流體)有結合成為一體的趨勢的物理現象稱為凝聚(cohesion),而值得一提的是造成此現象的所謂分子吸引可能發生於同一物質的分子間,也可能發生於不同物質的分子間。至於造成此現象的同一物體(或流體)內的鄰近分子與分子間相吸引力則稱為凝聚力(cohesive forc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凝聚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