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判斷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àn duàn
解釋:
  1. 判別斷定。
    【例】事情還未全面了解前,難以判斷是非曲直。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判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àn duàn
解釋:
1.斷定是非曲直、吉凶善惡。《北齊書.卷四三.許惇傳》:「惇清識敏速,達於從政,任司徒主簿,以能判斷,見知時人,號為入鐵主簿。」《儒林外史》第一四回:「這是他們請仙判斷功名大事,我也進去問一問。」
2.掌理、主管。宋.陳亮〈彩鳳飛.大立玉〉詞:「這些兒、穎脫處,高出書卷,經綸自入手,不了判斷。」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呂夷簡上云)調和鼎鼐理陰陽,兩手揩磨日月光,判斷山河揮翰墨,權衡秉政輔朝綱。」
3.欣賞。唐.南卓《羯鼓錄》:「嘗遇二月初,詰旦巾櫛方畢,時當宿雨初晴,景色明麗,小殿內庭,柳杏將吐,睹而嘆曰:『對此景物,豈得不為他判斷之乎。』」也作「排打」。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判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Judgment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判斷」做為動詞指的是心理的活動,當人對外在客觀情境或己身內在狀態進行評估或衡量時要下決定的心理活動,就是判斷的活動。「判斷」做為名詞指的是人對各類情境進行評估或衡量所下決定的結果。前者考量是否要參加一種活動;後者為考量參加一種活動的結果。
  「判斷」做為名詞時,在哲學領域中常與「命題」(Proposition)通用,故「全稱判斷」(universal judgment)、「特稱判斷」(particular judgment)、「單稱判斷」(singular judgment)可分別稱之為「全稱命題」、「特稱命題」和「單稱命題」。除此之外,「判斷」也可與「陳述句」(statement)通用,如「道德判斷」(moral judgment)就是「道德陳述句」(moral statement);有時「判斷」也與「信念」(belief)通用,依此,「道德判斷」就是「道德信念」
  「判斷」做名詞用時,哲學家有興趣的問題是判斷的基本性質,內外兩關係論(dyadic-relation theory)認為,判斷是人心理活動的結果,當人思考、猜測、估量、希望等心理活動的結果以語言文字表達時,會以主詞加上述語的方式出現,如「我相信龍存在」在這個判斷中,「我相信」是判斷的主觀成分,「龍存在」是其客觀成分,而判斷的客觀成分是由概念所組成,如在上例中,「龍」及「存在」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多元關係論(multiple-relation theory)認為判斷的客觀成分是下判斷者對人、事或物之間的關係的認定。心理論(psychological theory)主張,判斷基本上是判斷者肯定其心理上之意象(image)的結果。而從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判斷只是判斷者行為的具體化而已。
  當「判斷」做動詞用時,若是一種心理活動,會牽涉到許多要素,如社會價值觀、個人之喜好、人之生理,及判斷者對相關資訊的掌握等都會影響判斷的過程及結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判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判斷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判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uànn-tuàn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判別是非曲直、吉凶善惡。
    例如:是好是䆀,攏愛靠你家己去判斷。Sī hó sī bái, lóng ài khò lí ka-kī khì phuànn-tuàn. (是好是壞,都要靠你自己去判斷。)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判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判斷 相關客家語 判斷
相似詞 剖斷、判定、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