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制約反應 - 教育百科
ˋ
ˇ
ˋ
zhì yuē fǎn yì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ì yuē fǎn yìng
解釋:
一反應原非某種刺激所能引發,該刺激與能引發此反應的刺激同時出現多次後,亦可引發此反應。此時的反應稱為「制約反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制約反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ditioned Response, CR
作者: 陳淑娟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原本沒有關聯的刺激與反應,可以經由人為的安排使之聯結在一起,造成一種習得的新關係,此習得的反應稱為制約反應。最早的研究,來自於俄國生理學家巴夫洛夫(I.P. Pavlov)用狗的消化腺反射所作的古典制約實驗研究。巴氏在狗的腮部手術後接出導管,將唾腺分泌引入量杯,藉以研究腺液分泌反應與外界刺激之關係。結果發現經過特殊安排的刺激,如燈光、鈴聲、送食者的腳步聲等,如果總是在食物出現之前接近出現,也能使狗分泌唾液。此種由本無關係至建立新關係的現象,就是古典制約學習;由經制約學習而習得的反應,亦即聽到鈴聲所產生的分泌唾液反應,就是制約反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制約反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