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博雅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beral Education
作者: 葉坤靈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博雅教育是利用教育的效果,以追求實現人性的超越。人類生活含個人和公共(群體)兩方面,個人的超越要在公共或群體中才能表現出來;同時個人的超越,也是在公私生活兩方面呈現。概括的說,博雅教育是自由人的教育。自由是在發展人的善性,使人先對自己負責任,把自私自利的私心,變成為全體人類的公心,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依此學習生活並發展特長,自由就在其中。這種教育薰陶下的人將具備以下的能力:(1)了解問題和解決的方法;(2)應用已有的知識技能以開創新知識新技能;(3)提高個人和全人類的品質。
  博雅教育發軔於古希臘時期,就其字源而言,博雅(Liberal)一詞源自於拉丁文字根""Liber"",意即「自由」(freedom),自由有許多條件和狀況,而古希臘的博雅教育,主要指政治和經濟條件,是自由民的教育。自由民是城邦公民,享有投票權,也擔負軍事職務,和沒有這些權利的奴隸迥然有別。奴隸沒有人身自由,只能從事勞動生產,使自由民得有空閒時間從事學習活動。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在其〔政治學〕(Politics)中闡釋「博雅教育」和「非博雅教育」之別是:凡使學習者不致淪為機械呆板的知識的學習才應納入教育,是博雅教育的領域,而使身體、靈魂和知識變為無益於善的追求的學科都是機械的,因為機械呆板,使心靈不得悠閒,且降於低下的層次,這不是博雅教育。因而博雅教育的涵義,一為博通,即「廣博的鍛鍊」和「均衡的發展」而非狹隘的專門化。二為將智識能力的次序做妥善的安排,智力即理性的能力,唯有理性的能力是人獨特的本質。由這個涵義中世紀發展出七藝(seven liberal arts),包括文法、邏輯和修辭之前三藝(trivium),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學之後四藝(quadrivium)。
  後來博雅教育有時做部分修正或擴充以納入新知識,有時也遭致錯誤的詮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即將經典學習視同博雅教育。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Robert M. Hutchins, 1899~1977)認為博雅教育應該是所有的人的基本教育,理由是在過去貴族社會中,博雅教育是少數統治階級的教育,現今已是民主社會,是高度科技工業化的時代,民主社會中每人均有平等參政權,高科技工業化的時代則節省了勞力,因此每個人都有閒暇時間,顯示出博雅教育是普遍而迫切的需要。博雅教育包括博雅科目(liberal arts)的陶冶和理解最主要的觀念,著眼於人性最高的能力。赫氏認為博雅教育的內容就是偉著(great books)和博雅科目,偉著是最偉大的「博雅藝術家」(古代以至於近代的著作家)以最優秀的博雅涵養寫成的,博雅科目包含哲學、文、理、史和藝術。赫氏自為偉著的主編,由阿德勒(Mortimer J. Adler)等人自一九四三年開始至一九五二年止,依內容將西方歷來名著作出索引,初版完成五十四冊,名為〔西方的偉著〕(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認為是涵融博雅科目的代表,因此學習博雅科目的不二法門是閱讀偉著。赫氏認為博雅教育可受業四年,在學院中實施,其上為大學和研究所的教育,因此博雅教育也即大學的通識教育。赫氏主張,從閱讀偉著而培養廣博的內涵、自由的心靈,以達到人為萬物之靈的境界。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博雅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