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原始主義 - 教育百科
ˊ
ˇ
ˇ
ˋ
yuán shǐ zhǔ y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uán shǐ zhǔ yì
解釋:
崇拜原始人類的純樸與天真,因其最接近大自然,不受墮落腐敗社會的影響,所以較現代文明人類更高貴完美,十八世紀浪漫時代有「高貴的野蠻人」(Noble Savage)一語。也稱為「文化的原始主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原始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imitivism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原始主義的意義有兩種。
  第一種原始主義肯定人性中原始的部分,並對原始的部分寄予相當高的期許。這種原始主義認為人性中的原始部分不會隨著文明的進展而消失殆盡,也就因為如此,如要讓人成為一個「全人」,勢必要發展人性中的這一部份。此種原始主義的主張曾被用來支持德國的納粹種族優越性的主張。英國小說家勞倫斯(D.H. Lawrence, 1885~1930)和西班牙畫家畢卡索(P. Picasso, 1881~1973)的作品中,曾有濃厚原始主義的色彩。
  第二種原始主義主張在人類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曾有一烏托邦式的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在這狀態中,人類純潔無瑕,沒有任何罪惡。有些十八世紀的原始主義支持者甚至認為這樣的原始狀態存在於地球的某一角落。此種原始主義的提出主要在譴責文明的弊病,並揭示人類應努力的方向。當代美國哲學家羅佛喬伊(A.O. Lovejoy, 1873~1962)也曾對此一概念有許多發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原始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