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口中雌黃 - 教育百科
ˇ
ˊ
kǒu zhōng cī huá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ǒu zhōng cī huáng
解釋:
雌黃,古代用來塗蓋寫錯的字。口中雌黃為稱讚王衍能隨口更正說錯的話。見《晉書.卷四三.王戎傳》。後比喻不顧事實真相,隨口批評。《幼學瓊林.卷二.身體類》:「口中雌黃,言事而多改移。」也作「信口雌黃」。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口中雌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漢語拼音: kǒu zhōng cī huáng
釋義:
有如口中含著雌黃,能隨時改正不合意的語句。見「信口雌黃」條。01.《文選.卷五五.論五.劉峻.廣絕交論》李善注引晉.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源)02.《幼學瓊林.卷二.身體類》:「口中雌黃,言事而多改移。」  
典源:
此處所列為「信口雌黃」之典源,提供參考。 #晉.孫盛《晉陽秋》(據《文選.卷五五.劉峻.論五.廣絕交論》李善注引)王衍1>,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2>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3>」。 〔注解〕 (1) 王衍:西元246∼311,字夷甫,西晉臨沂人。以清談著稱,累官至司徒。西晉亡,投降石勒,後為石勒所殺。 (2) 意有不安:話說得不合意,不妥切。 (3) 口中雌黃:口中含著雌黃,能隨時改正不合意的語句。雌黃,橙黃色礦物,成分是三硫化二砷,可作退色劑,古代用於塗改文字。〔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四三.王戎列傳》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信口雌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信口雌黃」原作「口中雌黃」。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時代環境的動盪不安,道家老子和莊子的清靜無為思想,因此得以流行,許多人都喜歡以老莊思想為談論內容,王衍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每每在談論老莊玄妙的哲理時,總能侃侃而談,即使是講錯了,或是在道理上有說不通的地方,仍然不慌不忙地隨口改正,彷彿嘴裡含了雌黃,隨時改正,所以大家都稱他是「口中雌黃」。後來「信口雌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顧事實真相,而隨口亂說或妄作批評。出現「信口雌黃」的書證如清.張雲璈〈察吏行〉:「太守觀察本切近,豈肯信口生雌黃。」
書證:
01.《文選.卷五五.論五.劉峻.廣絕交論》李善注引晉.孫盛《晉陽秋》:「王衍,字夷甫。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源)
02.《幼學瓊林.卷二.身體類》:「口中雌黃,言事而多改移。」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口中雌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