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史丹吉氏小雨蛙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史丹吉氏小雨蛙為台灣特有種,分佈於低海拔地區,數量少且侷限於台灣中部以南地區如台中、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及墾丁,目前已知分布的北界為台中太平。棲息於闊葉林、竹林、墾地及果園,在落葉層較後的地方,可發現牠們,繁殖於夏季。
知識 1:
開墾地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史丹吉氏小雨蛙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0~500公尺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兩棲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狹口蛙科
棲所環境: 開墾地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中文綱名: 兩生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亞綱名: LISSAMPHIBIA
拉丁科名: MICROHYL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兩棲類
拉丁亞目名: ACOSMANUR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台灣特有
台灣分布地點: 南部
中文亞目名: 汎無尾亞目
中文目名: 無尾目
拉丁目名: ANURA
中文亞綱名: 平滑兩生亞綱
拉丁綱名: AMPHIBI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史丹吉氏小雨蛙
英文名: Micryletta steinegeri
描述:
和台灣其他小型狹口蛙比起來,史丹吉氏小雨蛙的身體比較修長,但還是頭小、四肢纖細,體長2至3公分。牠們的顏色及花紋變化多端,背部一般淺褐色,有一些暗褐色粗大斑點,斑點有時綴連成2至4條深色縱紋。上臂背面橘紅色,格外鮮明。通常在五月春雨過後,上百隻成群出現森林底層的暫時性雨水池中求偶鳴叫,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高而連續,類似蟲叫的「唧唧機唧唧」。但一旦雨停,則又消失不見蹤影,偶然才會看到一、兩隻藏在落葉堆中。因此,要觀察牠們,可要有耐心喔!牠們因分佈侷限、棲息環境容易受到破壞,所以曾被列為保育類,但2008年因族群量穩定,降為一般類。繁殖期主要在夏天。每次產卵200-350粒左右,卵粒小,卵徑約0.11mm,卵塊成片漂浮在水面,黏在水草或石頭上。蝌蚪頭部及背部圓盤狀,平扁透明但有些深棕色斑點。口位於吻端,眼睛在兩側,尾端尖細。和小雨蛙蝌蚪外型很像,但尾鰭較高,體色較深。
分布:
史丹吉氏小雨蛙零散分佈在嘉義及台中近郊、曾文水庫、台南仙公廟、墾丁、台東、花蓮等地。
作者: 楊懿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