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吉普賽人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a Gitana
作者: 徐進豐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有開場的三幕五景舞劇。菲利浦.塔伊歐尼(Filippo Taglioni, 1777-1871)編舞編劇,Schmidt及Daniel F. E. Auber(1782-1871)作曲,首演於1838年11月23日聖彼德堡的波修瓦劇院(Bolshoi Theatre)。故事內容:開場幕場景是馬德里某城堡,美地納齊利(Medinaceli)公爵的小女兒被來自羅瑞塔(Lauretta)的吉普賽盜匪綁走。第一、二幕:十幾年後,地點在俄羅斯。那姆茍羅(Novgorod)城總督的兒子伊凡(Ivan)遊歷東城市集時,一位美麗的吉普賽女郎讓他一見傾心。好奇心的驅使與為了不想失去她,他跟蹤來到吉普賽營地,並央求讓他加入同行;長久相處下,兩人互生情愫。最後一幕:某日,這群人又來到馬德里。吉普賽女郎逃離主人的控制後,與伊凡無意間闖入一座美麗的花園裡;依稀記起這裡是她小時候遊戲成長的地方,也憶及爾後被綁架的可怕情景,終於完全曉澈自己的真實身份。結尾是父女相認團圓,最後一景為公爵慶賀失而復得女兒的盛大晚會,及她與伊凡兩人的共結連理。舞劇是菲利浦與女兒瑪麗.塔伊歐尼(Maria Taglioni, 1804-1884)首次訪俄時的創作,這是一次極盡瘋狂的巡演,在舞蹈史上,一直都讓人津津樂道。從首演第一天開始,幾百名仰慕者蜂擁在後台門口幾小時,只為了一賭心目中神化的偶像。首演一完,女主角塔伊歐尼的舞蹈馬上成為傳奇事件,不只大家都在熱烈討論,甚至市面上的一些消費商品立刻攀搭便車,如:服裝、髮型全都學起塔伊歐尼,有「塔伊歐尼牌」的咖啡、大餐、甜點……等。巡演到沙皇的首府時,觀眾的熱情更是沸騰到最高點,行囊中裝滿了各地王子、大公贈送的珠寶;她的舞迷們甚至在一次盛宴中恭敬的吃掉她的一雙硬鞋。次年倫敦的演出也大為成功,泰晤士報讚譽是齣最美麗最傑出的舞劇,找不到適當的形容詞可以來描述塔伊歐尼無懈可擊的表演。1839年馬吉李耶(Joseph Mazilier, 1801-1868)編了另一版本的《吉普賽人》(La Gipsy)來抗衡攪和菲利浦的版本,新女主角是以戲劇擅長的愛斯勒(Fanny Elssler, 1810-1844)。塔伊歐尼的情夫Eugéner Desmarès在寫給〝青綠〞(Vert-Vert)劇場專刊主編的信中提及:它抄襲菲利浦版,非常不高明,雖然愛斯勒的cracovienne舞非常轟動,不過也只是去年夏天塔伊歐尼在倫敦版舞步的照抄而已。兩位芭蕾伶娜的敵對,在各自舞迷支援的加溫下,對立更加白熱化。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吉普賽人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