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同性戀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óng xìng liàn
解釋:
  1. 以同性者為對象,建立親密關係或以此性傾向做為主要自我認同的行為或現象。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同性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óng xìng liàn
解釋:
1.一種性傾向,以同性者作為情慾或親密關係對象。
2.一種自我身分認同,為「同性戀者」的簡稱。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同性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omosexuality
作者: 林燕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同性戀在任何的一個社會裡都可能出現,它的界定包含了與同性成員間的強烈性愛及性的關係。其實「同性戀」這個詞涉及到性行為、感情,及自我定義的綜合。它在同性戀和異性戀之間的區別事實上有其困難,因為在整個人類性傾向的連續性上,無法如此極端地分出。有不少的人在其兩極端的範圍內因其年齡、生活環境、文化表露不同的愛好及體驗而有所改變,這種感覺的認定有時比行為更重要。
  有多少人是絕對的同性戀?據金賽(A.C. Kinsey)的報告中,了解到美國約有百分之四的男性,是絕對同性戀,百分之十三的男性是對男性有性愛,但無明顯性接觸;未結婚的女性中有百分之二至六是同性戀,已結婚的女性則僅占百分之一。另百分之二十九的女性說在其一生中曾有過同性戀的經驗。
  同性戀的成因眾說紛紜,但大致可分為二類。一類是心理與社會因素,佛洛依德(S. Freud)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其同性戀及異性戀的雙重層面,而隨著發育的整個過程在兒童期也曾有過同性愛的經驗,此種經驗如果一直延續到晚期出現,則同性戀可能是發展過程中受到阻礙所致。同時,他認為孩童時期的經驗與父母的關係也是個決定性的的因素。
  另一個與佛洛依德相似的看法,認為男同性戀的產生乃由於有一位過度保護、控制的母親及一位消極疏遠的父親,使得同性戀發展前時期的兒童對其父親、兄弟、同儕拒絕並有仇恨;相對的女同性戀者對其母親的關係是排斥的、沒有溫暖和感情,而這母親對女兒則是占有、命令、控制,並阻隔女兒異性戀的發展。正如許多同性戀者在回溯性的調查所說的一般。然而在其他的研究結果並無發現。
  另一類是生物學的因素,醫學界的研究分析認為,同性戀與基因有關。曾以同性戀的孿生兄弟姊妹做研究,明顯地看到同卵雙胞胎的同性戀者是百分之百的同性戀。但在其他的研究報告還是有些不一致的結果。其他尚有男性睪丸素的減少是導致男同性戀成因的假設,及染色體異常的研究在許多的結果呈現上並不盡然,因為睪丸酮值在酗酒、糖尿病、使用大麻、吸菸、身體及情感的壓力下均會升高,這些就會對荷爾蒙的值產生影響。總而言之,同性戀的成因至目前為止,仍未有定案。
  男同性戀及女同性戀在其性活動上有其性別的差異性。通常是男同性戀者比女同性戀者有更高的性興趣,他們性活動會受到生理解剖的限制,無法進行陰道的性交,藉由接吻、相互的性器官刺激、口交、肛交來獲得性的滿足。
  女同性戀者有相當大的比例有固定的性伴侶,她們很少雜交,會因為社會的壓力,希望擁有自己的孩子及安定。有些國家,女同性戀者比男同性戀者有較多的結婚數。
  同性戀者的關係可分為五類:(1)隱密的伴侶(close-coupled):不願意在同性戀關係的範圍外找其他的性伴侶;(2)公開的伴侶(open-coupled):除了一個性伴侶外,另行尋找其他的伴侶及發生無數次性經驗;(3)功能性的(functionals):單身的,擁有更多的性伴侶;(4)功能不良的(dysfunctionals):對自己的同性戀關係感到後悔,且比他人有更多的性問題;(5)無性的(asexuals):對性不感興趣,且擁有的性伴侶很少。
  同性戀者在尋求性伴侶方面,可能因年齡、吸引力、社會的禁止比異性戀者困難許多,這也是他們很難和伴侶維持長久性關係的關鍵所在。
  大部分的同性戀者對自己的性取向能接受,並不希望改變,除非是不快樂的同性戀者才有可能要求協助,然而這種治療是不容易的,除非他們有很強的動機要求改變。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同性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會員投稿&教育Wiki
教育Wiki
時間
版本內容
投稿者
2014年
教育Wiki

會員投稿
我要投稿連結圖示
您查詢的詞條還尚未有會員貢獻內容,若您有注音、釋義或圖片,歡迎透過會員上傳分享給教育百科, 我們將審查上架您貢獻的詞條,供其他使用者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