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君子之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祖漢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中庸〕全篇,屢屢說到君子之道。其中第十一至十五章,更是以君子之道為中心。第十四章之義參見「素位而行」,其他各章所說的君子之道如下。
  第十一章說君子既不會「素隱行怪」,即是君子不會深求隱僻之理,行詭異之事,也不會「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即不會循著仁義而實踐,因力量不夠,而中途放棄。君子會「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即君子行事無過無不及,該行而行,且貫徹到底,雖不為世人所知,也毫不在意。依乎中庸,是即日常倫理生活實踐。儒家之道,雖然有人說高深奧妙,但其實卻是從最基本而常見的開始,且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由此努力實踐,便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第二十七章),便是「中庸」一詞的主要涵義。
  第十二章也說明道不離倫常日用,而又最為高明廣大的意義,說「君子之道,費而隱」,費是廣大,隱是精微。作用廣大,所以不離倫常日用;道理精微,所以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窮盡地實現。故而又說「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又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之道,在倫理常行中開始,若充分實踐,便是天地之道。一切存在物所以能不斷存在,宇宙所以能持續生化的根據,和人在倫常中所表現出來的,其實是一致的。
  第十三章說「道不遠人」,即是說道就在人身邊,一加反省便可得到。例如從己所不欲處,便可以知道應該怎樣待人。從我希望別人怎樣待我處,也可知道別人希望我怎樣待他。可見道是如何的切近而平易。此章並以孔子的自我反省之言申明此義說:「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從自己對兒子的要求處,便可以知道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父親,但是否真的如此地對待父親呢?這樣反省,便會感到自己的不足,而未盡到自己的本分。在對臣、弟及朋友也都要同樣反省。由此可以知道道的切近,而又難以窮盡實現的原因,大致上關鍵就在自我反省不夠,做的也不夠。既是如此,君子所該有的態度是「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即在倫理常行中努力實踐,有未能做到的,不敢不倍加努力;做到了也不敢說已經盡了全力。在作出行為時,必須考慮是否符合自已平日所說的;在發出言論時,必須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能企及,君子便是這樣的懇切篤實的。此章對君子的神情態度有很具體的刻畫。
  第十五章說君子之道好比是「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即是說君子之道就在至近處開始,也就是在切身處實踐,猶如要達到高處遠處,必從近處低處做起一樣。這是上文一再提及的,又具體的比喻出來。本章又引〔詩經〕來說明此義,認為人如果能夫妻和諧,友於兄弟,則他的父母一定也安樂。明白的說,從對待最親近而常見的人開始,到全家的人,即是〔大學〕所說的修身齊家可達到治國平天下之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君子之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