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君權神授 - 教育百科
ˊ
ˊ
ˋ
jūn quán shén shòu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ūn quán shén shòu
解釋:
一種政治學說,在歷史上是解釋君王權力崇高與合法性的主要理論。自啟蒙運動以後,民主的理念發展,君權神授的說法逐漸被屏棄。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君權神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ivine Right
作者: 楊龍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君權神授」意謂君王的權力不是出自人民,而是來自於神,故而這種權力是絕對的;這種說法導致君王可以超越法律、習俗的規範,君王只對神負責,因此縱使其荒淫無道,百姓仍要服從其領導,不得反抗。
  君權神授的說法始於十七世紀的英國,主要是反對當時的教權至上,對君權產生的干擾。歐洲宗教教皇與民族國家的君王,本是各自享有不同的權力,但教皇常將教權延伸到君王所處理的事務,於是形成了教權與君權的衝突。英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 1566~1625)於一六一○年在英國議會的演說中,已明白表示君權神授的主張;在數十年後受到費馬爵士(Sir Robert Filmer)支持,認為憲法的自由不屬於人民而專屬於君王,這種說法後來也得到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的支持;此後英王脫離宗教羈絆,有些作為無須得到教皇同意,故而亨利八世(Henry Ⅷ, 1491~1547)的廢后易后,可以任意而為。一直到立憲政體實施後,此說方才消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君權神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